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14-15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设计与实现关键技术 | 第16-23页 |
2.1 虚拟现实技术 | 第16-17页 |
2.2 VRML | 第17-18页 |
2.2.1 VRML的特点 | 第17页 |
2.2.2 VRML优化 | 第17-18页 |
2.3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交互技术 | 第18-20页 |
2.3.1 JAVA的产生与发展 | 第18页 |
2.3.2 JAVA的特点 | 第18-20页 |
2.4 3DSMax | 第20-22页 |
2.5 虚拟地理信息系统 | 第2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需求分析 | 第23-39页 |
3.1 系统需求简介 | 第23页 |
3.2 系统实现目标 | 第23-24页 |
3.3 系统功能需求 | 第24-34页 |
3.3.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24-27页 |
3.3.2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功能级数据流图 | 第27-34页 |
3.4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安全性需求 | 第34-36页 |
3.4.1 身份鉴别 | 第34-35页 |
3.4.2 访问控制 | 第35页 |
3.4.3 信息安全审计 | 第35页 |
3.4.4 通信的完整性 | 第35页 |
3.4.5 通信的保密性 | 第35页 |
3.4.6 系统出错设计 | 第35-36页 |
3.5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开发与运行软硬件环境需求 | 第36-37页 |
3.5.1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开发软硬件需求 | 第36页 |
3.5.2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运行软硬件需求 | 第36-37页 |
3.6 虚拟校园系统的可行性概述 | 第37-38页 |
3.6.1 经济可行性 | 第37页 |
3.6.2 技术条件可行性分析 | 第37页 |
3.6.3 社会因素方面的可行性 | 第37-3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设计 | 第39-57页 |
4.1 总体设计 | 第39-43页 |
4.1.1 本系统总体目标 | 第39页 |
4.1.2 本系统设计要求 | 第39-40页 |
4.1.3 系统设计原则 | 第40页 |
4.1.4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技术路线 | 第40-42页 |
4.1.5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架构 | 第42-43页 |
4.2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三维建模方法 | 第43-50页 |
4.2.1 常用的模型构造方法 | 第43页 |
4.2.2 本项目建模方法 | 第43-50页 |
4.3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交互设计 | 第50-54页 |
4.3.1 通过脚本语言实现交互 | 第50-53页 |
4.3.2 外部编程接.(EAI)交互 | 第53-54页 |
4.4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第54-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实现 | 第57-78页 |
5.1 虚拟校园的网页框架结构 | 第57-58页 |
5.2 二维导航电子地图功能的实现 | 第58-61页 |
5.2.1 二维导航电子地图主要实现代码 | 第58-60页 |
5.2.2 导航地图的应用接 | 第60-61页 |
5.3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查询功能的实现 | 第61-63页 |
5.3.1 空间查询 | 第61-63页 |
5.3.2 属性查询 | 第63页 |
5.4 虚拟场景中编辑功能的实现 | 第63-65页 |
5.5 虚拟校园系统的发布 | 第65-72页 |
5.5.1 把VRML和Java AppIet嵌入到ASP页面中 | 第65-66页 |
5.5.2 系统演示 | 第66-72页 |
5.6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运行 | 第72-7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测试与运行 | 第78-85页 |
6.1 系统测试 | 第78-84页 |
6.1.1 单元测试 | 第79-80页 |
6.1.2 功能测试 | 第80-82页 |
6.1.3 性能测试 | 第82-84页 |
6.2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85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附录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