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天线系统下行干扰抑制消除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 本文结构及主要内容安排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现有多天线系统的下行干扰抑制方案 | 第19-35页 |
2.1 多天线系统下行链路系统 | 第19-21页 |
2.1.1 多天线系统的下行干扰模式 | 第19-20页 |
2.1.2 多天线系统的下行传输系统 | 第20-21页 |
2.2 线性预编码干扰抑制方案 | 第21-25页 |
2.2.1 JP预编码算法 | 第21-23页 |
2.2.2 CBF预编码算法 | 第23-25页 |
2.2.3 线性预编码的性能仿真 | 第25页 |
2.3 非线性预编码抑制方案 | 第25-34页 |
2.3.1 DPC预编码算法 | 第26-29页 |
2.3.2 THP预编码算法 | 第29-33页 |
2.3.3 非线性预编码的性能仿真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接收机联合迭代译码方案 | 第35-57页 |
3.1 联合迭代译码的应用背景 | 第35-38页 |
3.1.1 组译码的系统模型 | 第36页 |
3.1.2 组译码的分组解码 | 第36-38页 |
3.2 联合迭代译码的系统模型 | 第38-41页 |
3.2.1 联合迭代译码的信号模型 | 第38-40页 |
3.2.2 联合迭代译码的收发结构 | 第40-41页 |
3.3 联合迭代译码的译码流程 | 第41-47页 |
3.3.1 用户软信息计算 | 第41-43页 |
3.3.2 MMSE多用户检测 | 第43页 |
3.3.3 LLR外信息计算 | 第43-44页 |
3.3.4 MAP译码 | 第44-46页 |
3.3.5 联合迭代译码的算法总结 | 第46-47页 |
3.4 联合迭代译码的SINR性能 | 第47-50页 |
3.4.1 联合迭代译码在完美信道状态下的性能 | 第47-48页 |
3.4.2 联合迭代译码在信道误差条件下的性能 | 第48-50页 |
3.5 联合迭代译码的性能仿真 | 第50-55页 |
3.5.1 联合迭代译码的仿真环境 | 第50页 |
3.5.2 联合迭代译码与预编码方案的比较 | 第50-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发送机扩展星座DPC方案 | 第57-74页 |
4.1 网格编码调制简介 | 第58-61页 |
4.1.1 网格编码调制的基本思想 | 第58-59页 |
4.1.2 网格编码的集合分割映射 | 第59-61页 |
4.2 扩展星座DPC的系统模型 | 第61-63页 |
4.2.1 扩展星座DPC的发送端结构 | 第61-62页 |
4.2.2 扩展星座DPC的信号模型 | 第62-63页 |
4.3 扩展星座DPC的实现 | 第63-70页 |
4.3.1 扩展星座DPC的编码方案 | 第64-66页 |
4.3.2 星座扩展DPC的信号检测 | 第66-67页 |
4.3.3 星座扩展DPC的波束及赋权选择 | 第67-68页 |
4.3.4 星座扩展DPC的用户选择 | 第68-69页 |
4.3.5 星座扩展DPC算法小结 | 第69-70页 |
4.4 星座扩展DPC的仿真性能 | 第70-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74-77页 |
5.1 本文小结 | 第74-76页 |
5.2 下一步工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86页 |
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个人简历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