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1.1 分子标记和遗传图谱 | 第11-14页 |
1.1.1 分子标记 | 第11-13页 |
1.1.2 小麦分子标记遗传图谱 | 第13-14页 |
1.2 分子标记在小麦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 作物数量性状研究 | 第15-23页 |
1.3.1 连锁分析 | 第15-17页 |
1.3.2 关联分析 | 第17-2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2.2 田间种植 | 第25页 |
2.3 性状调查 | 第25-26页 |
2.4 小麦基因组DNA提取 | 第26页 |
2.5 SSR引物的选取与扩增 | 第26-29页 |
2.6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29-31页 |
2.6.1 凝胶制备 | 第29-30页 |
2.6.2 凝胶电泳 | 第30页 |
2.6.3 硝酸银染色 | 第30页 |
2.6.4 试剂配置 | 第30-31页 |
2.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34页 |
2.7.1 表型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1页 |
2.7.2 分子标记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1-3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4-55页 |
3.1 表型数据分析 | 第34-39页 |
3.1.1 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 第34-37页 |
3.1.2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9页 |
3.2 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41页 |
3.3 聚类分析 | 第41-44页 |
3.3.1 UPGMA聚类分析 | 第41-43页 |
3.3.2 各类群的遗传分析 | 第43-44页 |
3.4 群体结构分析 | 第44-47页 |
3.4.1 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3.4.2 各亚群的遗传分析 | 第45-47页 |
3.5 主坐标(PCA)分析 | 第47-48页 |
3.6 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48-52页 |
3.7 关联模型的筛选 | 第52-53页 |
3.8 SSR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3-55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5-61页 |
4.1 中国冬小麦遗传多样性 | 第55-56页 |
4.2 中国冬小麦群体结构 | 第56-57页 |
4.3 中国冬小麦连锁不平衡 | 第57-58页 |
4.4 分子标记与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8-6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1-62页 |
5.1 冬小麦品种(系)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 第61页 |
5.2 冬小麦品种(系)连锁不平衡和关联模型效率分析 | 第61页 |
5.3 冬小麦品种(系)分子标记与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缩略语表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