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节流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节流装置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2 毛细管应用于CO_2热泵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总体框架 | 第19-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本文的总体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CO_2热泵毛细管性能优化的理论研究 | 第21-27页 |
2.1 CO_2空气源热泵简介 | 第21-23页 |
2.2 毛细管长度计算 | 第23页 |
2.3 春秋工况毛细管的尺寸选择 | 第23-24页 |
2.4 冬季工况毛细管的尺寸选择 | 第24-26页 |
2.5 夏季工况毛细管的尺寸校核 | 第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CO_2热泵毛细管的实验优选及节流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27-36页 |
3.1 实验装置及测试方法 | 第27-29页 |
3.1.1 实验装置介绍 | 第27-28页 |
3.1.2 测试方法 | 第28-29页 |
3.2 最优毛细管的实验选择 | 第29-31页 |
3.2.1 春秋季和冬季选择 | 第29-30页 |
3.2.2 夏季工况校核 | 第30-31页 |
3.3 节流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31-35页 |
3.3.1 干球温度对质流量和压差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2 进水温度对质流量和压差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3 出水温度对质流量和压差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4 毛细管长度对质流量和压差的影响 | 第34页 |
3.3.5 毛细管内径对质流量和压差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CO_2热泵双毛细管组合热力性能的实验研究 | 第36-59页 |
4.1 CO_2空气源热泵实验装置 | 第36-46页 |
4.1.1 制冷剂循环系统 | 第37-41页 |
4.1.2 冷却水循环系统 | 第41-43页 |
4.1.3 测试系统 | 第43-46页 |
4.2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6-50页 |
4.2.1 试验因素及水平确定 | 第47-48页 |
4.2.2 试验结果计算 | 第48-50页 |
4.3 最优工况确定 | 第50-51页 |
4.3.1 最优制热效率工况 | 第50-51页 |
4.3.2 最优制热量工况 | 第51页 |
4.4 不同外因对热力性能的影响 | 第51-56页 |
4.4.1 室外干球温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2 冷却水入口温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3 冷却水出口温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4 制冷剂充注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4.5 双毛细管、单毛细管、热力膨胀阀和电子膨胀阀系统制热效率对比 | 第56-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CO_2热泵供热系统的(火用)经济学分析 | 第59-67页 |
5.1 (火用)经济学分析法 | 第59-60页 |
5.2 (火用)经济平衡方程 | 第60-61页 |
5.3 二氧化碳热泵供热系统的(火用)经济分析 | 第61-66页 |
5.3.1 基本概况 | 第61页 |
5.3.2 经济性能分析 | 第61-65页 |
5.3.3 节能对比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7-70页 |
6.1 对本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 第67-68页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68页 |
6.3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