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基于“生活化”视角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第9-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1-13页
        1.2.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2.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 技术路线图第13-14页
    1.4 研究的创新点第14-15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23页
    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2.1.1 非物质文化第15-16页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第16页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结合第16-17页
    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23页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第17-21页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第21-23页
第3章 “生活化”利用的逻辑基础第23-29页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本质属性第23页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第23-25页
        3.2.1 民族性与地域性第23-24页
        3.2.2 民间性与本真性第24页
        3.2.3 历史性与传承性第24-25页
        3.2.4 无形性与依附性第25页
        3.2.5 社会性与群体性第25页
        3.2.6 流变性与脆弱性第25页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生境”第25-27页
        3.3.1 文化生境破碎化第26页
        3.3.2 受众群体缩减化第26页
        3.3.3 传/继承人断层化第26页
        3.3.4 社区保护意识弱化第26-27页
    3.4 “生活化”利用及内涵第27页
        3.4.1 “生活化”利用第27页
        3.4.2 “生活化”利用的内涵第27页
    3.5 “生活化”与“舞台化”第27-29页
第4章 泉州“非遗”“生活化”旅游利用价值测度第29-47页
    4.1 研究区概况第29页
    4.2 泉州“非遗”分类第29-32页
        4.2.1 泉州“非遗”的级别分类第30-31页
        4.2.2 泉州“非遗”的要素分类第31-32页
    4.3 泉州“非遗”“生活化”利用价值测度第32-47页
        4.3.1 “非遗”“生活化”利用影响因子选取第32-35页
        4.3.2 泉州“非遗”“生活化”旅游利用价值测度第35-47页
第5章 泉州“非遗”的“生活化”利用第47-63页
    5.1 泉州“非遗”“生活化”旅游利用的原则第47-49页
        5.1.1 市场导向第47页
        5.1.2 取舍有道第47页
        5.1.3 情境再构第47-48页
        5.1.4 空间汇集第48页
        5.1.5 免费开放第48-49页
    5.2 泉州“非遗”“生活化”情境再建构第49-50页
        5.2.1 (建筑)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第49页
        5.2.2 历史场景的塑造第49-50页
        5.2.3 道具的融入第50页
        5.2.4 隐喻性自然要素的设置第50页
    5.3 泉州“非遗”“生活化”利用形式第50-60页
        5.3.1 “生活化”特色街区第50-54页
        5.3.2 “生活化”情境体验剧第54-56页
        5.3.3 原真性生活体验第56-58页
        5.3.4 市井小吃街巷第58-60页
    5.4 泉州“非遗”“生活化”利用保障措施第60-63页
        5.4.1 “非遗”“生活化”利用专项资金补助机制第60页
        5.4.2 “非遗”“生活化”旅游利用许可制度第60页
        5.4.3 “非遗”传/继承人培育机制第60-61页
        5.4.4 “非遗”旅游利用惠民政策第61页
        5.4.5 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第61页
        5.4.6 舆论引导,提高文化认同第61-6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6页
    6.1 结论第63-64页
        6.1.1 关于“非遗”文献研究和理论第63页
        6.1.2 泉州“非遗”“生活化”旅游利用的成果第63-64页
        6.1.3 基于“生活化”视角的“非遗”旅游利用模式第64页
    6.2 研究不足第64页
    6.3 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致谢第71-72页
附录A第72-73页
附录B第73-80页
附录C第80-8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链发展研究
下一篇:数字化时代中国动画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