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间房探区地震资料解释及构造分析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0 前言 | 第11-17页 |
| 0.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0.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0.4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0.5 主要创新点 | 第15-17页 |
| 1 地质概况 | 第17-24页 |
| 1.1 勘探现状 | 第17页 |
| 1.2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7-23页 |
| 1.3 构造层的划分 | 第23-24页 |
| 2 解释模型的建立 | 第24-29页 |
| 2.1 盆地类型 | 第24页 |
| 2.2 前陆盆地系统 | 第24-25页 |
| 2.3 地层分布特征 | 第25页 |
| 2.4 山前带断层发育特征 | 第25-27页 |
| 2.5 构造解释模型建立 | 第27-29页 |
| 3 地震构造解释 | 第29-42页 |
| 3.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 第29-30页 |
| 3.2 地震层位标定 | 第30-34页 |
| 3.3 断层解释与组合 | 第34-36页 |
| 3.4 重磁地震联合反演 | 第36-39页 |
| 3.5 平衡剖面检验 | 第39-42页 |
| 4 速度场研究 | 第42-47页 |
| 4.1 速度场建立方法 | 第42页 |
| 4.2 原理和流程 | 第42-43页 |
| 4.3 速度场分析 | 第43-47页 |
| 5 构造特征分析 | 第47-70页 |
| 5.1 层面构造特征 | 第47-51页 |
| 5.2 剖面的构造特征 | 第51-59页 |
| 5.3 构造样式 | 第59-64页 |
| 5.4 局部构造及褶皱变形特征 | 第64-66页 |
| 5.5 滑脱构造的形成时期 | 第66-67页 |
| 5.6 滑脱构造的形成机制及形成模式 | 第67-69页 |
| 5.7 对油气藏的影响 | 第69-70页 |
| 6 结论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个人简介 | 第77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