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1.1 时代背景 | 第9-10页 |
1.1.2 国家政策背景 | 第10页 |
1.1.3 旅游地生态环境问题 | 第10-11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生态环境脆弱性相关研究及进展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及进展 | 第12-14页 |
1.2.3 旅游地生态环境相关研究及进展 | 第14-15页 |
1.2.4 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3 选题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1.4 选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1 选题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1.4.2 选题研究的方法 | 第18页 |
1.4.3 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旅游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基础性研究 | 第20-3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1.1 旅游地概念 | 第20-21页 |
2.1.2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内涵 | 第21-22页 |
2.2 旅游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 | 第22页 |
2.3 旅游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方法 | 第22-34页 |
2.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2.3.2 层次分析法的模型构建 | 第24-27页 |
2.3.3 评价模型构建 | 第27页 |
2.3.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34页 |
第三章 旅游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案例——云南省罗平县 | 第34-54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34-41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5-36页 |
3.1.2 人口及社会经济 | 第36-37页 |
3.1.3 旅游资源概况 | 第37-39页 |
3.1.4 生态环境现状 | 第39-41页 |
3.2 罗平县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 第41-53页 |
3.2.1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层次模型构建 | 第41-42页 |
3.2.2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各指标权重确定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42-47页 |
3.2.3 评价指标数据来源 | 第47页 |
3.2.4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47-51页 |
3.2.5 罗平县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计算 | 第51-53页 |
3.3 罗平县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旅游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62页 |
4.1 旅游地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 第54-55页 |
4.1.1 环境污染 | 第54页 |
4.1.2 植被及景观资源被破坏 | 第54-55页 |
4.1.3 人口压力大 | 第55页 |
4.2 旅游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 第55-59页 |
4.2.1 区域自身环境特点 | 第55-57页 |
4.2.2 生态环境脆弱性 | 第57-58页 |
4.2.3 旅游生态系统自身脆弱性 | 第58页 |
4.2.4 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脆弱性 | 第58-59页 |
4.3 旅游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 第59-62页 |
4.3.1 层次结构模型 | 第59-60页 |
4.3.2 模型计算 | 第60-62页 |
4.3.3 结果分析 | 第62页 |
第五章 旅游地生态环境调控与可持续发展 | 第62-69页 |
5.1 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多元化产业发展 | 第63页 |
5.2 加强旅游地环境效益评估 | 第63-64页 |
5.3 完善经济发展体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 第64-66页 |
5.4 对景观资源利用进行优化调整,实行旅游的时空分流 | 第66页 |
5.5 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发展特色产业 | 第66-67页 |
5.6 走旅游产业生态化道路 | 第67-68页 |
5.7 加快环境监管、监测能力建设 | 第68-69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问题讨论 | 第69-7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6.2 问题讨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