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列车间超短波直接通信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目录第6-8页
1 绪论第8-12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8-10页
        1.1.1 列车间直接通信面临的问题第8-9页
        1.1.2 列车间直接通信技术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页
        1.2.1 铁路领域车—车通信研究现状第10页
        1.2.2 公路领域车—车通信研究现状第10页
    1.3 主要研究工作内容第10-12页
2 无线通信技术第12-21页
    2.1 无线电波第12-13页
        2.1.1 短波第12页
        2.1.2 超短波第12-13页
        2.1.3 微波第13页
    2.2 无线电波的传播机制第13-14页
    2.3 电波传播损耗模型第14-16页
    2.4 OSI 七层模型第16-19页
    2.5 车载自组网第19-21页
3 列车间直接通信技术初步设计第21-31页
    3.1 列车间直接通信的工作频段第21-23页
    3.2 列车间直接通信的通信范围第23-24页
    3.3 接收机设计第24-29页
        3.3.1 接收机概述第25页
        3.3.2 接收机结构分类第25-26页
        3.3.3 超外差式二次混频接收机第26-28页
        3.3.4 超外差式二次混频接收机性能分析第28-29页
    3.4 发信机设计第29-31页
        3.4.1 发信机概述第29页
        3.4.2 发信机结构第29-31页
4 列车间直接通信信道分析第31-49页
    4.1 列车间直接通信链路分析第31-37页
        4.1.1 车站、编组站、区间电波传播损耗模型第32-34页
        4.1.2 接收功率确定第34-36页
        4.1.3 多径传播对接收功率的影响第36-37页
    4.2 多普勒特性分析第37-41页
        4.2.1 B-M 信道多普勒特性第37-38页
        4.2.2 列车间直接通信信道多普勒特性第38-41页
    4.3 列车间直接通信多径衰落分析第41-49页
        4.3.1 多径衰落第41-42页
        4.3.2 一阶统计特性第42-45页
        4.3.3 二阶统计特性第45-49页
5 列车车载自组网第49-55页
    5.1 列车车载自组网协议栈第49-50页
    5.2 实例说明第50-55页
结论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新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Zigbee与GPRS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的黄河河道断面冰水情多点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