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锻造操作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参数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锻造操作机夹持装置简介 | 第17-20页 |
1.3.1 夹持装置的结构型式 | 第17-19页 |
1.3.2 夹持装置参数确定方法 | 第19-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论文结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锻造操作机夹钳机构分析 | 第22-40页 |
2.1 锻造操作机夹钳机构运动学分析 | 第22-28页 |
2.1.1 机构运动学模型分析 | 第22-27页 |
2.1.2 机构运动学正解 | 第27-28页 |
2.1.3 机构运动学反解 | 第28页 |
2.2 锻造操作机夹钳机构力学分析 | 第28-39页 |
2.2.1 夹钳机构夹紧力分析 | 第29页 |
2.2.2 机构静力学模型分析 | 第29-33页 |
2.2.3 简化静力学模型分析 | 第33-35页 |
2.2.4 机构逆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35-38页 |
2.2.5 销轴尺寸计算 | 第38-3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锻造操作机夹钳机构的优化设计 | 第40-52页 |
3.1 夹钳机构优化模型的设计分析 | 第40-44页 |
3.1.1 夹钳机构优化模型建立 | 第40-42页 |
3.1.2 夹钳机构优化模型设计变量 | 第42页 |
3.1.3 夹钳机构优化模型目标函数 | 第42页 |
3.1.4 夹钳机构优化模型约束条件 | 第42-44页 |
3.2 夹钳机构模型遗传算法优化 | 第44-48页 |
3.2.1 遗传算法的应用步骤 | 第44-47页 |
3.2.2 遗传算法的优化结果 | 第47-48页 |
3.3 夹钳机构模型枚举法优化(遍历算法) | 第48-51页 |
3.3.1 遍历算法及程序框架 | 第48-49页 |
3.3.2 遍历算法优化结果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6t/15t m 锻造操作机夹钳操作仿真及分析 | 第52-75页 |
4.1 夹钳机构优化模型与原模型比较分析 | 第52-58页 |
4.1.1 夹钳机构优化模型与原模型运动学比较分析 | 第52-55页 |
4.1.2 夹钳机构优化模型与原模型受力比较分析 | 第55-58页 |
4.2 6t/15t m 锻造操作机夹钳操作仿真 | 第58-74页 |
4.2.1 夹钳机构运动学仿真 | 第59-67页 |
4.2.2 夹钳机构静力学仿真 | 第67-69页 |
4.2.3 夹钳机构实际操作仿真 | 第69-7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锻造操作机夹钳机构的参数化建模 | 第75-116页 |
5.1 6t/15t m 锻造操作机夹钳机构建模 | 第76-88页 |
5.1.1 6t/15t m 锻造操作机夹钳机构设计要求 | 第76-77页 |
5.1.2 6t/15t m 锻造操作机夹钳机构建模 | 第77-88页 |
5.2 操作机夹钳零件参数化关联设计 | 第88-94页 |
5.2.1 夹钳钳臂参数化关联 | 第88-89页 |
5.2.2 夹钳连杆参数化关联 | 第89-90页 |
5.2.3 夹钳钳口参数化关联 | 第90-92页 |
5.2.4 夹钳销轴参数化关联 | 第92-94页 |
5.3 操作机夹钳参数化系统二次开发 | 第94-111页 |
5.3.1 开发环境的设置 | 第94-95页 |
5.3.2 利用 UG MenuScript 创立菜单栏 | 第95-98页 |
5.3.3 利用 Block UI Styler 创立对话框 | 第98-102页 |
5.3.4 利用 Journal 功能绘制模型 | 第102-103页 |
5.3.5 创建 NX 二次开发项目 | 第103-111页 |
5.4 利用 MFC 开发 Unigraphics 技术 | 第111-11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16-11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22-123页 |
附件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