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特色 | 第15-17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1.3.2 研究特色 | 第17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2章 NGIP公众参与决策基础理论研究 | 第18-31页 |
| 2.1 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 | 第18-20页 |
| 2.1.1 政府投资项目的含义及分类 | 第18页 |
| 2.1.2 NGIP特点 | 第18-20页 |
| 2.2 公众参与决策理论分析 | 第20-25页 |
| 2.2.1 公众参与内涵 | 第20-21页 |
| 2.2.2 公众参与价值 | 第21-22页 |
| 2.2.3 公共参与决策理论及模型 | 第22-25页 |
| 2.3 典型国家公众参与决策的发展与演变 | 第25-29页 |
| 2.3.1 美国NGIP公众参与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 第25-26页 |
| 2.3.2 英国NGIP公众参与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 第26-27页 |
| 2.3.3 德国NGIP公众参与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 第27-28页 |
| 2.3.4 加拿大NGIP公众参与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 第28页 |
| 2.3.5 日本NGIP公众参与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 第28-29页 |
| 2.4 我国NGIP公众参与决策的现状 | 第29-30页 |
| 2.4.1 当前形势下我国公众参与的特点 | 第29-30页 |
| 2.4.2 我国公众参与面临的问题 | 第3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基于公众参与的NGIP决策主体与模式 | 第31-44页 |
| 3.1 NGIP公众参与决策的必要性 | 第31-34页 |
| 3.1.1 NGIP公众参与必要性分析 | 第31-32页 |
| 3.1.2 NGIP公众参与优劣性分析 | 第32-34页 |
| 3.2 基于公众参与的决策主体界定 | 第34-37页 |
| 3.2.1 NGIP决策中利益相关方识别 | 第34-35页 |
| 3.2.2 NGIP公众参与决策主体构成 | 第35-37页 |
| 3.3 公众参与决策模式 | 第37-43页 |
| 3.3.1 NGIP公众参与决策阶段 | 第37-38页 |
| 3.3.2 NGIP公众参与决策渠道 | 第38-40页 |
| 3.3.3 NGIP公众参与决策模式分类及选择 | 第40-4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NGIP公众参与决策效能评估 | 第44-59页 |
| 4.1 NGIP公众参与决策效能界定 | 第44-45页 |
| 4.2 NGIP公众参与决策效能影响因素 | 第45-50页 |
| 4.2.1 参与主体角度分析影响因素 | 第46-49页 |
| 4.2.2 参与制度角度分析影响因素 | 第49页 |
| 4.2.3 参与实务角度分析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 4.3 NGIP公众参与决策效能评估体系 | 第50-58页 |
| 4.3.1 评估体系框架 | 第50-52页 |
| 4.3.2 基于物元-可拓方法的评估过程 | 第52-54页 |
| 4.3.3 NGIP公众参与决策效能评估实例 | 第54-5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5章 NGIP公众参与决策保障体系 | 第59-64页 |
| 5.1 NGIP公众参与制度保障 | 第59-61页 |
| 5.1.1 建立公众参与激励制度 | 第60页 |
| 5.1.2 建立公众参与救济制度 | 第60-61页 |
| 5.1.3 建立公众参与决策问责制度 | 第61页 |
| 5.2 NGIP公众参与组织保障 | 第61-62页 |
| 5.3 NGIP公众参与运行保障 | 第62-6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附录 | 第68-71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