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非正式回应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四、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政府的正式回应和非正式回应 | 第15-31页 |
一、 回应型政府建设是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要求 | 第15-17页 |
(一) 回应型政府建设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 | 第15-16页 |
(二) 回应型政府建设是应对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 | 第16-17页 |
二、 回应型政府的特征及回应类型 | 第17-23页 |
(一) 回应型政府的特征 | 第17-22页 |
(二) 政府回应类型 | 第22-23页 |
三、 政府的非正式回应 | 第23-31页 |
(一) 政府非正式回应内涵与特征 | 第23-26页 |
(二) 政府非正式回应的作用分析 | 第26-31页 |
第二章 政府非正式回应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1-36页 |
一、 我国政府回应现状 | 第31-32页 |
(一) 政府非正式回应呈现被滥用趋势 | 第31-32页 |
(二) 政府正式回应依旧不足 | 第32页 |
二、 我国政府非正式回应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一) 信任问题 | 第32-34页 |
(二) 由共谋产生的腐败问题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我国政府非正式回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43页 |
一、 传统“君王”思想的影响 | 第36-38页 |
(一) 人治思想残余 | 第37页 |
(二) 官本位思想残余 | 第37-38页 |
二、 体制性原因 | 第38-43页 |
(一) 行政问责缺位削弱了政府回应 | 第38-39页 |
(二) 政府层级繁多、多头管理削弱了政府回应 | 第39-40页 |
(三) 行政决策的首长负责制削弱了政府回应 | 第40-41页 |
(四) 行政管制型政府行为模式削弱了政府回应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我国回应型政府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 第43-53页 |
一、 规范使用正式回应和非正式回应 | 第43-44页 |
二、 培育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信任机制” | 第44-47页 |
(一) 培育“信任机制”对政府提出的要求 | 第44-46页 |
(二) 政府和公众之间应保持理性的质疑 | 第46-47页 |
三、 建立公民参与式回应型政府 | 第47-53页 |
(一) 增强公民素质 | 第47-48页 |
(二) 培育公民社会 | 第48-50页 |
(三) 保障公民参与的回具体措施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