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国际背景 | 第10页 |
1.1.2 国内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借鉴国外经验,降低“走出去”企业的税收风险 | 第11页 |
1.2.2 完善税制,促进“走出去”战略更好实施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观点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观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创新和不足 | 第15-17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 | 第17-20页 |
2.1 企业性质多元化趋势 | 第17页 |
2.2 企业规模以大型企业为主 | 第17-18页 |
2.3 投资规模逐年增大 | 第18-19页 |
2.4 企业“走出去”步伐逐年扩大 | 第19-20页 |
第3章 企业“走出去”税收政策规定 | 第20-34页 |
3.1 国内税收政策 | 第20-23页 |
3.1.1 企业所得税 | 第20-22页 |
3.1.2 货物与劳务税 | 第22页 |
3.1.3 税务管理和服务 | 第22-23页 |
3.2 投资东道国税收政策 | 第23-31页 |
3.2.1 企业所得税(CorporateIncomeTax) | 第23-27页 |
3.2.2 增值税(ValueAddedTax) | 第27-31页 |
3.3 双边税收协定 | 第31-32页 |
3.3.1 消除双重征税和享受“国民”待遇 | 第31页 |
3.3.2 优于两国国内法的双边税收协定待遇 | 第31-32页 |
3.3.3 解决涉税争议 | 第32页 |
3.3.4 协定待遇的管理要求 | 第32页 |
3.4 需考虑的税收事项 | 第32-34页 |
3.4.1 组织形式方面的税收考虑 | 第32-33页 |
3.4.2 对东道国的地域选择 | 第33-34页 |
第4章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企业“走出去”的税收政策 | 第34-38页 |
4.1 美国对企业“走出去”的税收政策 | 第34-35页 |
4.1.1 实行分类综合限额抵免制 | 第34页 |
4.1.2 实行延迟纳税制度 | 第34页 |
4.1.3 协定中无饶让条款 | 第34页 |
4.1.4 境外亏损的追补机制 | 第34页 |
4.1.5 关税优惠 | 第34-35页 |
4.2 日本对企业“走出去”的税收政策 | 第35页 |
4.2.1 不完全的综合限额抵免 | 第35页 |
4.2.2 认可税收饶让抵免 | 第35页 |
4.2.3 实行亏损准备金扣除制度 | 第35页 |
4.2.4 实行延迟纳税制度与CFC法规 | 第35页 |
4.3 德国对企业“走出去”的税收政策 | 第35-36页 |
4.3.1 采用税收豁免政策 | 第35页 |
4.3.2 实行海外投资准备金制度 | 第35-36页 |
4.3.3 程序简单、便利 | 第36页 |
4.4 英国对企业“走出去”的税收政策 | 第36页 |
4.4.1 免税法 | 第36页 |
4.4.2 实行延迟纳税与CFC法规 | 第36页 |
4.4.3 较完善的税务管理 | 第36页 |
4.5 法国对企业“走出去”的税收政策 | 第36-38页 |
4.5.1 免税法 | 第36页 |
4.5.2 税收抵免 | 第36页 |
4.5.3 风险准备金制度 | 第36-38页 |
第5章 我国现行“走出去”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5.1 在相关立法及制度设计方面 | 第38-39页 |
5.1.1 对“走出去”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尚待提高 | 第38页 |
5.1.2 缺乏系统的税收法律体系 | 第38页 |
5.1.3 税收优惠政策产业导向性不明,优惠手段单一 | 第38-39页 |
5.1.4 税收抵免规定尚待细化明确 | 第39页 |
5.2 税收征管和服务方面 | 第39-41页 |
5.2.1 税务机关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存在提升空间 | 第39-40页 |
5.2.2 税收协定的谈签明显滞后 | 第40-41页 |
第6章 完善“走出去”相关税收政策的建议 | 第41-45页 |
6.1 在相关立法及制度设计方面 | 第41-42页 |
6.1.1 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 第41页 |
6.1.2 提升相关“走出去”法规的法律级次 | 第41页 |
6.1.3 创新税收抵免制度 | 第41-42页 |
6.1.4 对“走出去”企业实施风险准备金制度 | 第42页 |
6.2 税收“征、管、服”方面 | 第42-44页 |
6.2.1 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使企业“走出去”更便利 | 第42页 |
6.2.2 加强涉外企业信息收集,建立“走出去”企业数据库 | 第42-43页 |
6.2.3 完善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增强国家间税收协调与合作 | 第43-44页 |
6.3 积极做好风险应对预案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