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8页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0-22页 |
2 绿色经济的理论框架和典型模式 | 第22-30页 |
2.1 绿色经济的内涵 | 第22-25页 |
2.1.1 定义 | 第22-23页 |
2.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1.3 基本特点 | 第24页 |
2.1.4 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2.2 绿色经济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第25-26页 |
2.2.2 脱钩理论 | 第26页 |
2.2.3 生态足迹理论 | 第26-27页 |
2.3 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 第27-30页 |
2.3.1 美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 第27-28页 |
2.3.2 德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 第28页 |
2.3.3 日本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 第28-30页 |
3 四川省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53页 |
3.1 四川省绿色经济发展概况 | 第30-35页 |
3.1.1 经济发展概况 | 第30-31页 |
3.1.2 主要资源概况 | 第31-34页 |
3.1.3 环境质量状况 | 第34-35页 |
3.2 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 | 第35-36页 |
3.3 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6-37页 |
3.3.1 合理性和功能性 | 第36页 |
3.3.2 代表性和全面性 | 第36页 |
3.3.3 可获取性和可比性 | 第36页 |
3.3.4 空间性和时间性 | 第36-37页 |
3.4 四川省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37-43页 |
3.4.1 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 第37-40页 |
3.4.2 指标体系的具体确定及说明 | 第40-43页 |
3.5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模型 | 第43-53页 |
3.5.1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权重 | 第43-51页 |
3.5.2 确立综合评价模型 | 第51-53页 |
4 四川省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 | 第53-67页 |
4.1 指标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第53-55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53页 |
4.1.2 数据的缺失和标准化处理 | 第53-55页 |
4.2 四川省绿色经济发展单项维度指数评价分析 | 第55-62页 |
4.2.1 经济增长维度分析 | 第55-57页 |
4.2.2 资源节约维度分析 | 第57-59页 |
4.2.3 环境保护维度分析 | 第59-61页 |
4.2.4 政策导向维度分析 | 第61-62页 |
4.3 四川省绿色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评价分析 | 第62-67页 |
4.3.1 纵向发展趋势分析 | 第63-64页 |
4.3.2 横向占比变化分析 | 第64-65页 |
4.3.3 发展潜力与协调度分析 | 第65-66页 |
4.3.4 总体发展状况分析 | 第66-67页 |
5 四川省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向 | 第67-76页 |
5.1 四川省绿色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第67-71页 |
5.1.1 四川省绿色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 | 第67-69页 |
5.1.2 四川省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 | 第69-71页 |
5.2 四川省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71-76页 |
5.2.1 优化产业结构 | 第71-72页 |
5.2.2 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 第72页 |
5.2.3 完善环境法规政策工具 | 第72-73页 |
5.2.4 构建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机制 | 第73-74页 |
5.2.5 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 第74页 |
5.2.6 加强区域划分与对外交流合作 | 第74-76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页 |
6.2 不足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