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1 产品模块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2.2 机电系统拆卸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3 膏体充填站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 第2章 基于转场重构的膏体充填站模块化设计方法 | 第16-26页 |
| 2.1 膏体充填站结构分析 | 第16-17页 |
| 2.2 机电产品可拆卸设计 | 第17-18页 |
| 2.3 机电系统模块化设计 | 第18-20页 |
| 2.3.1 模块化设计过程 | 第18-19页 |
| 2.3.2 模块划分基本原则 | 第19-20页 |
| 2.4 转场运输超限设计 | 第20页 |
| 2.5 膏体充填站可转场重构的模块化设计模型 | 第20-24页 |
| 2.5.1 可转场重构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 第20-22页 |
| 2.5.2 转场重构模块化设计准则 | 第22-24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第3章 基于转场重构的膏体充填站模块化设计数学模型 | 第26-38页 |
| 3.1 粗糙集理论 | 第26-30页 |
| 3.1.1 传统粗糙集理论 | 第26-27页 |
| 3.1.2 功能结构评价值的粗糙边界区间 | 第27-28页 |
| 3.1.3 充填站零部件相关性的粗糙数转化 | 第28-30页 |
| 3.2 基于AHP的准则权重确定 | 第30-34页 |
| 3.2.1 AHP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 3.2.2 转场重构模块化设计准则权重 | 第31-34页 |
| 3.3 基于模糊聚类的模块划分 | 第34-35页 |
| 3.4 可转场重构模块化设计数学算法 | 第35-3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4章 膏体充填站模块划分方案模糊综合评价 | 第38-46页 |
| 4.1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 4.2 膏体充填站模块划分方案评价指标 | 第39-43页 |
| 4.2.1 充填站模块划分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9-40页 |
| 4.2.2 充填站模块划分方案评价指标分析 | 第40-43页 |
| 4.3 膏体充填站模块划分方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3-4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5章 膏体充填站转场重构模块划分 | 第46-66页 |
| 5.1 膏体充填站零部件相关性评价 | 第46-49页 |
| 5.2 膏体充填站模糊聚类求解 | 第49-56页 |
| 5.2.1 充填站零部件模糊聚类求解 | 第49页 |
| 5.2.2 充填站初始划分方案选择 | 第49-56页 |
| 5.3 充填站模块划分方案模糊综合评价 | 第56-6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6章 充填站模块集成方案 | 第66-72页 |
| 6.1 充填站模块划分总体方案分析 | 第66-68页 |
| 6.1.1 模块功能结构分析 | 第66-67页 |
| 6.1.2 模块快速安装方案 | 第67-68页 |
| 6.2 充填站模块结构设计 | 第68-69页 |
| 6.3 充填站超限模块运输方案 | 第69-71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1.全文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 2.工作展望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