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一、“前朦胧诗”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二、选题的原因与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四、研究现状与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六七十年代的思想状况与“前朦胧诗”接受概况 | 第17-23页 |
第一节 历史的歧义与遮蔽:六七十年代地下思想状况探析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六七十年代“前朦胧诗”的接受概况 | 第18-23页 |
一、“文革”前后:边缘地位 | 第18-21页 |
二、《今天》创刊后:齐聚“阵地”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冰下潜流:隐秘的民间接受 | 第23-35页 |
第一节 传播渠道:荒原中的“精神据点” | 第23-29页 |
一、北京城市中的“地下沙龙” | 第23-27页 |
二、广阔农村中的“知青圈子”——以白洋淀、杏花村为例 | 第27-29页 |
第二节 传播形式:手抄本与“游历潮流” | 第29-35页 |
一、手抄“前朦胧诗”的传播概况 | 第29-32页 |
二、“游历经验”与“前朦胧诗”传播 | 第32-35页 |
第三章 浮出地表:民刊《今天》对接受空间的拓展 | 第35-41页 |
第一节 出版系统:拓宽传播渠道 | 第35-38页 |
一、开辟“权力诗坛”外的公共空间 | 第35-37页 |
二、受众自发维护接受空间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推广系统:由边缘走向中心 | 第38-41页 |
第四章 接受者的审美选择与心理机制 | 第41-50页 |
第一节 传统积淀中潜在的接受期待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思想启蒙中生成的接受视野 | 第43-46页 |
一、“内部读物”:受众知识结构的建立 | 第43-44页 |
二、现代主义:受众思想观念的觉醒 | 第44-46页 |
第三节 接受心理:禁锢下的诉求与反抗 | 第46-50页 |
一、诉求:传播学视野下的“使用与满足论” | 第46-47页 |
二、反抗:心理学机制中的“禁果效应”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