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二)本文结构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共享单车用户押金的性质 | 第17-24页 |
一、押金的法律性质 | 第17-20页 |
(一)民法理论关于押金性质的学说 | 第17-20页 |
(二)押金法律性质之总结 | 第20页 |
二、共享单车用户押金的性质 | 第20-24页 |
(一)各大共享单车平台关于用户押金的约定 | 第20-22页 |
(二)共享单车用户押金的特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共享单车用户押金监管的原则和目标 | 第24-32页 |
一、监管原则:不允许企业直接使用用户押金 | 第24-29页 |
(一)共享单车企业直接使用用户押金实际上不可行 | 第24-28页 |
(二)共享单车企业直接使用用户押金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 第28页 |
(三)小结 | 第28-29页 |
二、共享单车用户押金监管应当兼顾的利益 | 第29-30页 |
三、共享单车用户押金监管的目标 | 第30-31页 |
(一)防止共享单车企业挪用、侵占用户押金 | 第30页 |
(二)将用户押金与企业的经营风险隔离 | 第30页 |
(三)其他目标 | 第30-31页 |
四、共享单车用户押金的两种监管模式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设立质权并交银行存管的用户押金监管模式 | 第32-43页 |
一、银行保证金质押与银行存管 | 第33-34页 |
(一)银行保证金质押 | 第33页 |
(二)银行存管 | 第33-34页 |
二、设立质权并交银行存管方式的具体设计 | 第34-38页 |
(一)订立书面质押合同 | 第34-36页 |
(二)押金交付共享单车企业并由银行存管 | 第36页 |
(三)用户押金被特定化 | 第36-38页 |
三、政府机关的监管 | 第38-39页 |
(一)收取押金前的审查和备案 | 第38-39页 |
(二)对共享单车管理用户押金的监督 | 第39页 |
(三)主管机关的确定 | 第39页 |
四、可行性分析 | 第39-42页 |
(一)设立质权与银行存管相结合的缺点 | 第39-41页 |
(二)设立质权与银行存管相结合的优点 | 第41-42页 |
五、总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设立信托的用户押金监管模式 | 第43-53页 |
一、台湾悠游卡押金的监管模式 | 第43-46页 |
(一)悠游卡押金信托 | 第44-45页 |
(二)押金信托财产的运用 | 第45页 |
(三)储值金信托孳息的特别规定 | 第45-46页 |
二、共享单车用户押金信托的设计 | 第46-50页 |
(一)共享单车用户押金信托的架构 | 第46-49页 |
(二)信托财产的运用 | 第49-50页 |
三、主管机关的监管 | 第50-51页 |
(一)主管机关对信托文件的监督 | 第50页 |
(二)主管机关对信托运营的监督 | 第50-51页 |
(三)主管机关的确定 | 第51页 |
(四)主管机关可以对孳息和收益的使用作出规定 | 第51页 |
四、可行性分析 | 第51-52页 |
(一)设立信托的方式的缺点 | 第51-52页 |
(二)信托监管模式的优点 | 第52页 |
五、总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监管建议 | 第53-60页 |
一、两种用户押金监管模式的对比和衔接 | 第53-54页 |
(一)两种用户押金监管模式的对比 | 第53-54页 |
(二)两种用户押金监管模式的衔接 | 第54页 |
二、确定监管机关,明确监管职责 | 第54-56页 |
(一)确定主管机关,设定行政许可 | 第54-55页 |
(二)确定押金监管机关 | 第55-56页 |
三、完善相关行政立法,统一押金监管尺度 | 第56-57页 |
(一)完善立法,让监管有法可依 | 第56-57页 |
(二)考虑押金监管特点,统一押金监管尺度 | 第57页 |
四、积极推广押金替代方式 | 第57-60页 |
(一)信用免押金 | 第58页 |
(二)押金预授权 | 第58-59页 |
(三)建设信用记录网络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