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异化金属还原细菌厌氧转化对硝基苯胂酸和Cr(Ⅵ)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异化金属还原细菌简介第12-14页
        1.2.1 希瓦氏菌属第12-13页
        1.2.2 嗜水气单胞菌第13-14页
    1.3 异化金属还原细菌的胞外呼吸作用第14-18页
        1.3.1 直接电子传递第15-17页
        1.3.2 间接电子传递第17-18页
    1.4 异化金属还原细菌在环境中的应用第18-20页
        1.4.1 异化金属还原细菌降解污染物的研究概述第18-19页
        1.4.2 异化金属还原细菌在污染物降解领域的优势第19-20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第20-23页
        1.5.1 主要研究内容第20页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23页
第二章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厌氧降解对硝基苯胂酸的分子机制第23-43页
    2.1 概述第23-24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4-29页
        2.2.1 希瓦氏细菌培养条件与厌氧实验体系的构建第24-25页
        2.2.2 突变菌株的构建及其降解能力的分析第25-27页
        2.2.3 对硝基苯胂酸的定量检测第27-28页
        2.2.4 降解产物的分析第28页
        2.2.5 电子平衡及物料平衡计算第28-29页
        2.2.6 底物及产物毒性测试第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43页
        2.3.1 对硝基苯胂酸降解条件分析第29-31页
        2.3.2 对硝基苯胂酸降解机制的研究第31-35页
        2.3.3 降解产物以及其生成路径分析第35-38页
        2.3.4 产物毒性分析第38-40页
        2.3.5 讨论第40-41页
        2.3.6 小结第41-43页
第三章 Aeromonas hydrophila ATCC 7966对Cr(Ⅵ)的厌氧还原机制第43-61页
    3.1 概述第43-4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4-49页
        3.2.1 嗜水气单胞菌培养条件及其厌氧实验体系的构建第44-45页
        3.2.2 突变株的构建及其还原能力的测试第45-46页
        3.2.3 Cr分子的定量与定性检测第46-48页
        3.2.4 细菌的扫描、透射电镜及能谱表征第48页
        3.2.5 细菌不同细胞成分的分离及其Cr(Ⅵ)还原能力的检测第48-49页
        3.2.6 不同培养基对产物种类的影响第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61页
        3.3.1 Mtr电子传递途径在Cr(Ⅵ)胞外还原过程中的作用第49-51页
        3.3.2 Cr(Ⅵ)的胞内还原机制第51-52页
        3.3.3 电子穿梭体对Cr(Ⅵ)还原速率的影响第52-54页
        3.3.4 Cr(Ⅵ)还原产物的归趋第54-58页
        3.3.5 讨论第58-60页
        3.3.6 小结第60-61页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致谢第71-7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P神经网络的IC反应器废水处理系统预测研究
下一篇:淮北固废堆积区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