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3 文献综述述评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9-21页 |
1.6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金融联结动力机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1 信贷配给理论 | 第22-23页 |
2.2 金融联结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2.1 金融联结的概念 | 第23页 |
2.2.2 金融联结的理论机理 | 第23-24页 |
2.2.3 金融联结的类型 | 第24-25页 |
2.3 风险分担的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2.3.1 风险分担的概念 | 第25页 |
2.3.2 风险分担的内在动因 | 第25-26页 |
2.4 金融联结动力机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金融联结动力机制理论分析 | 第28-36页 |
3.1 我国农村正规信贷的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3.1.1 我国农户信贷的现状分析 | 第28页 |
3.1.2 我国正规金融机构面对农户贷款的困境分析 | 第28-30页 |
3.2 金融联结动力机制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 第30-32页 |
3.2.1 基于银行的视角的的理论分析 | 第30-31页 |
3.2.2 基于非正规金融视角的理论分析 | 第31-32页 |
3.2.3 基于农户视角的金融联结理论分析 | 第32页 |
3.3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金融联结动力分析 | 第32-36页 |
3.3.1 农户与银行的契约关系 | 第33页 |
3.3.2 农户与农村贷款中介的契约关系 | 第33-34页 |
3.3.3 契约理论视角下金融联结达成的内在动力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农户金融联结参与动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2页 |
4.1 数据来源和农户特征分析 | 第36-38页 |
4.1.1 数据的来源 | 第36页 |
4.1.2 样本地区农户的基本特征 | 第36-38页 |
4.2 农户参与金融联结动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解释 | 第38-39页 |
4.2.1 农户参与金融联结动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页 |
4.2.2 农户金融联结参与动力指标的选取 | 第38-39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4.4 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结论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农村金融联结动力机制设计 | 第42-49页 |
5.1 金融联结主体的关系及风险分担 | 第42-43页 |
5.1.1 银行与非正规金融的不平等关系 | 第42页 |
5.1.2 金融联结风险分担的内在动因 | 第42-43页 |
5.2 金融联结风险分担的理论研究 | 第43-46页 |
5.2.1 模型假设 | 第43页 |
5.2.2 非正规金融的行为选择 | 第43-44页 |
5.2.3 最优分担比例 | 第44-45页 |
5.2.4 政府补贴的必要性 | 第45-46页 |
5.3 农村金融联结动力机制设计 | 第46-49页 |
5.3.1 选择非正规金融的标准 | 第46页 |
5.3.2 贷款利率,贷款规模和合作期限的确定 | 第46-47页 |
5.3.3 构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信息协作机制 | 第47页 |
5.3.4 构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协同审核机制 | 第47页 |
5.3.5 建立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贷款风险处置协作机制 | 第47-48页 |
5.3.6 发挥政府作用推动金融联结,建立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 第48页 |
5.3.7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担体系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49-5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0-53页 |
6.2.1 发挥农村正规金融主体地位,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 第50-51页 |
6.2.2 明确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地位及重视其中介作用 | 第51页 |
6.2.3 转变政府职能,为金融联结创造条件 | 第51页 |
6.2.4 加强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51-52页 |
6.2.5 健全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