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城乡金融组织论文

我国农村金融联结动力机制研究--以陕西阎良区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22页
    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文献综述第14-18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4-16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6-17页
        1.3.3 文献综述述评第17-18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8-19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 技术路线图第19-21页
    1.6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第21-22页
第二章 金融联结动力机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22-28页
    2.1 信贷配给理论第22-23页
    2.2 金融联结的相关理论基础第23-25页
        2.2.1 金融联结的概念第23页
        2.2.2 金融联结的理论机理第23-24页
        2.2.3 金融联结的类型第24-25页
    2.3 风险分担的相关理论第25-26页
        2.3.1 风险分担的概念第25页
        2.3.2 风险分担的内在动因第25-26页
    2.4 金融联结动力机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26-28页
第三章 我国农村金融联结动力机制理论分析第28-36页
    3.1 我国农村正规信贷的现状分析第28-30页
        3.1.1 我国农户信贷的现状分析第28页
        3.1.2 我国正规金融机构面对农户贷款的困境分析第28-30页
    3.2 金融联结动力机制的经济学理论分析第30-32页
        3.2.1 基于银行的视角的的理论分析第30-31页
        3.2.2 基于非正规金融视角的理论分析第31-32页
        3.2.3 基于农户视角的金融联结理论分析第32页
    3.3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金融联结动力分析第32-36页
        3.3.1 农户与银行的契约关系第33页
        3.3.2 农户与农村贷款中介的契约关系第33-34页
        3.3.3 契约理论视角下金融联结达成的内在动力第34-36页
第四章 农户金融联结参与动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6-42页
    4.1 数据来源和农户特征分析第36-38页
        4.1.1 数据的来源第36页
        4.1.2 样本地区农户的基本特征第36-38页
    4.2 农户参与金融联结动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解释第38-39页
        4.2.1 农户参与金融联结动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8页
        4.2.2 农户金融联结参与动力指标的选取第38-39页
    4.3 研究方法第39-40页
    4.4 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结论第40-42页
第五章 农村金融联结动力机制设计第42-49页
    5.1 金融联结主体的关系及风险分担第42-43页
        5.1.1 银行与非正规金融的不平等关系第42页
        5.1.2 金融联结风险分担的内在动因第42-43页
    5.2 金融联结风险分担的理论研究第43-46页
        5.2.1 模型假设第43页
        5.2.2 非正规金融的行为选择第43-44页
        5.2.3 最优分担比例第44-45页
        5.2.4 政府补贴的必要性第45-46页
    5.3 农村金融联结动力机制设计第46-49页
        5.3.1 选择非正规金融的标准第46页
        5.3.2 贷款利率,贷款规模和合作期限的确定第46-47页
        5.3.3 构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信息协作机制第47页
        5.3.4 构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协同审核机制第47页
        5.3.5 建立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贷款风险处置协作机制第47-48页
        5.3.6 发挥政府作用推动金融联结,建立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第48页
        5.3.7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担体系第48-49页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第49-53页
    6.1 研究结论第49-50页
    6.2 政策建议第50-53页
        6.2.1 发挥农村正规金融主体地位,健全风险管理制度第50-51页
        6.2.2 明确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地位及重视其中介作用第51页
        6.2.3 转变政府职能,为金融联结创造条件第51页
        6.2.4 加强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第51-52页
        6.2.5 健全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7页
作者简介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供应链金融视角下农户融资模式创新研究--基于陕西农户调查数据
下一篇:货币政策、财务柔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A股上市企业经验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