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外研究情况及现状第14-19页
        1.2.1 国外研究情况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5-18页
        1.2.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基本理论第19-33页
    2.1 工程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第19-24页
        2.1.1 反应谱分析基本理论第19-20页
        2.1.2 设计反应谱的形成第20-22页
        2.1.3 时程分析第22-24页
    2.2 模态积分法第24页
    2.3 Pushover分析原理第24-31页
        2.3.1 Pushover结构模型的实现第25-26页
        2.3.2 Pushover加载模式的选择第26-27页
        2.3.3 Pushover能力谱法的形成第27-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本构关系第33-41页
    3.1 概述第33页
    3.2 界面过渡层第33-35页
    3.3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35页
    3.4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抗破坏性试验第35-36页
    3.5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试验结果第36-39页
    3.6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模型的建立和分析第41-77页
    4.1 结构模型的建立第41-42页
    4.2 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第42-46页
        4.2.1 结构固有周期、振型分析第42-45页
        4.2.2 两种结构振型参与系数第45-46页
    4.3 地震反应分析第46-47页
        4.3.1 基本理论与假定第46页
        4.3.2 反应谱和地震波第46-47页
    4.4 反应谱分析第47-51页
        4.4.1 参数的设置第47页
        4.4.2 反应谱分析结果第47-51页
    4.5 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第51-74页
        4.5.1 地震波的选择第51-54页
        4.5.2 大震作用下的结构塑性铰第54-56页
        4.5.3 基地反应力分析第56-57页
        4.5.4 顶部控制点位移分析第57-58页
        4.5.5 层间位移分析第58-60页
        4.5.6 结构部分梁、柱体内力分析第60-72页
        4.5.7 结构中的部分剪力墙内力分析第72-74页
    4.6 本章小结第74-77页
第五章 Pushover分析第77-91页
    5.1 pushover静力非线性分析主要参数设置第77页
    5.2 Pushover静力非线性分析主要结果第77-88页
        5.2.1 Pushover静力非线性分析下的塑性铰结果第77-79页
        5.2.2 Pushover分析下的最不利梁、柱体塑性铰发展情况第79-80页
        5.2.3 Pushover分析下的最不利位置剪力墙应力发展情况第80-82页
        5.2.4 静力pushover曲线第82-87页
        5.2.5 静力非线性条件下的层间位移分析第87-88页
    5.3 本章小结第88-9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1-95页
    6.1 结论第91-92页
    6.2 展望第92-95页
致谢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1页
附录 (学位其间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勘察设计院信息化系统实施战略规划研究
下一篇: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墙支护体系协同工作的增量解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