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18页 |
ABSTRACT | 第18-20页 |
符号说明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3-36页 |
1 中药的发展现状 | 第23页 |
2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 | 第23-28页 |
2.1 中药生物指纹图谱技术 | 第24页 |
2.2 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技术 | 第24-28页 |
3 中药谱效关系研究 | 第28-29页 |
4 建模算法 | 第29-32页 |
4.1 线性方法 | 第30-31页 |
4.2 非线性方法 | 第31-32页 |
5 白花丹参 | 第32-33页 |
5.1 白花丹参概况 | 第32-33页 |
5.2 白花丹参研究进展 | 第33页 |
6 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33-36页 |
6.1 立题依据 | 第33-34页 |
6.2 研究思路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白花丹参产地鉴别研究 | 第36-43页 |
1 材料 | 第36-37页 |
1.1 样品 | 第36页 |
1.2 试剂 | 第36页 |
1.3 仪器 | 第36-37页 |
2 方法 | 第37-38页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7页 |
2.2 色谱条件 | 第37页 |
2.3 方法学考察 | 第37-38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3.1 指纹图谱测定结果 | 第38页 |
3.2 方法学验证结果 | 第38-39页 |
3.3 HPLC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评价 | 第39-41页 |
3.4 借助PCA的产地鉴别研究及质量评价 | 第41-42页 |
4 结论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白花丹参10种成分的定量分析 | 第43-53页 |
1 材料 | 第44页 |
1.1 样品 | 第44页 |
1.2 药品和试剂 | 第44页 |
1.3 仪器 | 第44页 |
2 方法 | 第44-46页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4页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4-45页 |
2.3 色谱条件 | 第45页 |
2.4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 | 第45-46页 |
2.5 含量测定 | 第4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2页 |
3.1 HPLC指纹图谱测定结果 | 第46页 |
3.2 方法学验证结果 | 第46页 |
3.3 含量测定结果 | 第46-52页 |
4 结论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基于近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的白花丹参产地鉴别研究 | 第53-65页 |
1 材料 | 第53页 |
1.1 样品和试剂 | 第53页 |
1.2 仪器和软件 | 第53页 |
2 方法 | 第53-55页 |
2.1 提取液的制备 | 第53页 |
2.2 近红外光谱采集 | 第53-54页 |
2.3 校正集和验证集的划分 | 第54页 |
2.4 光谱区间的优化 | 第54页 |
2.5 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54页 |
2.6 判别分析 | 第54-5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3.1 光谱预处理结果 | 第55-57页 |
3.2 校正集和验证集的划分结果 | 第57-58页 |
3.3 判别分析结果 | 第58-64页 |
4 结论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基于NIR指纹图谱的白花丹参6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65-76页 |
1 材料 | 第66页 |
1.1 样品 | 第66页 |
1.2 药品和试剂 | 第66页 |
1.3 仪器和软件 | 第66页 |
2 方法 | 第66-67页 |
2.1 溶液的制备 | 第66页 |
2.2 含量测定 | 第66页 |
2.3 NIR指纹图谱的采集 | 第66页 |
2.4 校正集和验证集的划分 | 第66页 |
2.5 PLS模型的建立 | 第66-67页 |
2.6 PLS模型的验证 | 第6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5页 |
3.1 NIR指纹图谱 | 第67页 |
3.2 HPLC法的含量测定结果 | 第67-68页 |
3.3 校正集和验证集的划分结果 | 第68-70页 |
3.4 PLS模型结果 | 第70-75页 |
4 结论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白花丹参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76-84页 |
1 材料 | 第77页 |
1.1 样品 | 第77页 |
1.2 试剂 | 第77页 |
1.3 仪器 | 第77页 |
2 方法 | 第77-78页 |
2.1 溶液的配制 | 第77页 |
2.2 DPPH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77页 |
2.3 清除DPPH自由基反应时间的测定 | 第77-78页 |
2.4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7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3页 |
3.1 DPPH测定波长 | 第78-79页 |
3.2 DPPH标准曲线 | 第79页 |
3.3 清除自由基反应时间 | 第79页 |
3.4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 | 第79-83页 |
4 结论 | 第83-84页 |
第七章 基于白花丹参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抗氧化活性评价 | 第84-91页 |
1 材料 | 第84-85页 |
1.1 样品 | 第84页 |
1.2 试剂 | 第84-85页 |
1.3 仪器和软件 | 第85页 |
2 方法 | 第85-86页 |
2.1 溶液的配制 | 第85页 |
2.2 HPLC指纹图谱的测定 | 第85页 |
2.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85页 |
2.4 校正集和验证集的划分 | 第85页 |
2.5 特征峰的选择 | 第85页 |
2.6 PLS模型的建立 | 第85-86页 |
2.7 PLS模型的验证 | 第8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86-90页 |
3.1 HPLC指纹图谱 | 第86页 |
3.2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 | 第86页 |
3.3 校正集和验证集的划分结果 | 第86页 |
3.4 PLS模型结果 | 第86-90页 |
4 结论 | 第90-91页 |
第八章 白花丹参药材的NIR指纹图谱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分析 | 第91-98页 |
1 材料 | 第92页 |
1.1 样品 | 第92页 |
1.2 试剂 | 第92页 |
1.3 仪器和软件 | 第92页 |
2 方法 | 第92-93页 |
2.1 溶液的配制 | 第92页 |
2.2 NIR指纹图谱的测定 | 第92页 |
2.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92页 |
2.4 校正集和验证集的划分 | 第92页 |
2.5 特征光谱区间的选择 | 第92页 |
2.6 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92-93页 |
2.7 因子数的选择 | 第93页 |
2.8 PLS模型的建立 | 第93页 |
2.9 PLS模型的验证 | 第9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3-97页 |
3.1 NIR指纹图谱 | 第93页 |
3.2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 | 第93页 |
3.3 校正集和验证集的划分结果 | 第93页 |
3.4 特征光谱区间的选择 | 第93-95页 |
3.5 PLS模型结果 | 第95-97页 |
4 结论 | 第97-98页 |
第九章 全文总结 | 第98-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及完成的文章及专利 | 第113-114页 |
附录1 4个产地90个白花丹参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 | 第114-129页 |
附录2 白花丹参HPLC指纹图谱方法学验证的相关数据 | 第129-139页 |
附录3 白花丹参药材中10种成分定量分析的方法学验证数据 | 第139-147页 |
附录4 基于NIR指纹图谱的白花丹参PCA分析数据 | 第147-150页 |
附录5 不同浓度(c)样品和对照品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 第150-15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