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4.1 国外乡土景观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4.2 国内乡土景观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4.3 门头沟地区乡土景观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2. 相关概念解读 | 第14-16页 |
2.1 乡土 | 第14页 |
2.2 景观 | 第14页 |
2.3 乡土景观 | 第14-16页 |
2.3.1 “乡土景观”与“政治景观” | 第15页 |
2.3.2 “乡土景观”与“地域性景观” | 第15页 |
2.3.3 “乡土景观”与“乡村景观” | 第15页 |
2.3.4 “乡土景观”与“日常景观” | 第15-16页 |
2.4 乡土景观的特征及主要类型 | 第16页 |
3. 门头沟地区乡土景观形成的地域背景 | 第16-25页 |
3.1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16-22页 |
3.1.1 地质 | 第17页 |
3.1.2 地貌 | 第17-19页 |
3.1.3 水文资源 | 第19-20页 |
3.1.4 气候条件 | 第20-21页 |
3.1.5 土壤及植被资源 | 第21页 |
3.1.6 矿产资源 | 第21-22页 |
3.2 灿烂悠久的人文历史背景 | 第22-24页 |
3.2.1 永定河流域的古人类文明 | 第22页 |
3.2.2 京西山区的古道文化 | 第22-23页 |
3.2.3 多样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4. 门头沟地区乡土景观的主要类型 | 第25-61页 |
4.1 乡土聚落 | 第25-46页 |
4.1.1 门头沟地区乡土聚落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4.1.2 乡土聚落现状概述 | 第26-27页 |
4.1.3 典型乡土聚落介绍 | 第27-31页 |
4.1.4 乡土聚落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 第31-33页 |
4.1.5 影响乡土聚落选址和形态格局的因子 | 第33-35页 |
4.1.6 聚落平面形态 | 第35-37页 |
4.1.7 聚落边界处理 | 第37-38页 |
4.1.8 聚落内部空间组织 | 第38-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4.2 农业景观 | 第46-61页 |
4.2.1 门头沟地区的农业景观现状 | 第46页 |
4.2.2 影响门头沟地区农业景观变化的因素 | 第46-48页 |
4.2.3 门头沟地区农田类型 | 第48-49页 |
4.2.4 门头沟地区农业景观面貌 | 第49-57页 |
4.2.5 农业灌溉 | 第57-60页 |
4.2.6 农业作物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页 |
5. 门头沟地区乡土景观整体结构 | 第61-66页 |
5.1 门头沟地区乡土景观结构的常见模式 | 第61-64页 |
5.1.1 山前平原区乡土景观模式 | 第62-63页 |
5.1.2 低山河谷区乡土景观模式 | 第63页 |
5.1.3 中山沟谷区乡土景观模式 | 第63-64页 |
5.2 门头沟地区乡土景观整体结构分析 | 第64-65页 |
5.3 影响各地区乡土景观面貌的因素归纳 | 第65-66页 |
5.3.1 自然地理因素 | 第65-66页 |
5.3.2 社会经济因素 | 第66页 |
6. 门头沟地区乡土景观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66-68页 |
6.1 对资源的过渡开发造成自然景观面貌缺失 | 第66-67页 |
6.2 城市化背景下的乡土聚落面貌逐渐瓦解 | 第67页 |
6.3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农业景观的冲击 | 第67页 |
6.4 规划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对乡土景观的影响 | 第67-68页 |
7. 保护门头沟地区乡土景观的意义 | 第68-69页 |
7.1 门头沟地区乡土景观是汇集多重历史过程的文化景观 | 第68-69页 |
7.2 门头沟地区乡土景观保留有优美宜人的生态栖居环境 | 第69页 |
7.3 门头沟地区乡土景观蕴含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 | 第69页 |
7.4 门头沟地区乡土景观包含丰富的山区旅游资源 | 第69页 |
8. 总结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个人简介 | 第74-75页 |
导师简介 | 第75-76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