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Abbreviations | 第8-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36页 |
1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概述 | 第16-17页 |
2 VZV流行病学 | 第17-20页 |
3 VZV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20-23页 |
3.1 疱疹病毒科 | 第20-21页 |
3.2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形态学和基因组结构 | 第21-23页 |
4 糖蛋白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4.1 糖蛋白包膜在病毒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 | 第23-24页 |
4.2 糖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 第24-27页 |
5 水痘-带状疱疹疫苗研究与应用 | 第27-29页 |
5.1 传统水痘疫苗 | 第27页 |
5.2 带状疱疹疫苗 | 第27-28页 |
5.3 亚单位疫苗 | 第28-29页 |
5.4 DNA疫苗 | 第29页 |
6 VZV体外检测手段 | 第29-32页 |
6.1 补体结合实验 | 第30页 |
6.2 免疫粘附血凝实验 | 第30-31页 |
6.3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 第31页 |
6.4 膜抗原荧光抗体检测 | 第31页 |
6.5 空斑减少实验 | 第31-32页 |
7 水痘和带状疱疹的治疗进展 | 第32-34页 |
7.1 水痘和带状疱疹的治疗 | 第32-34页 |
7.2 PHN治疗 | 第34页 |
8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思路和方法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6-56页 |
1 材料 | 第36-42页 |
1.1 主要设备 | 第36-37页 |
1.2 常用耗材 | 第37页 |
1.3 菌株、质粒、细胞株、病毒株 | 第37-38页 |
1.4 分子生物学常用试剂 | 第38-39页 |
1.5 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 第39-42页 |
2 方法 | 第42-56页 |
2.1 常规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 第42-47页 |
2.2 常规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2.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0-5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56-85页 |
1 重组VZV的培养 | 第56-57页 |
1.1 重组病毒的来源 | 第56-57页 |
1.2 VZV在ARPE-19中的传代 | 第57页 |
2 VZV无细胞病毒制备方法的研究 | 第57-62页 |
2.1 VZV病毒颗粒特殊性 | 第57-58页 |
2.2 保护液成分 | 第58页 |
2.3 冻融次数与保护液的影响 | 第58-59页 |
2.4 保护液pH对病毒活力的影响 | 第59-60页 |
2.5 冻融后的使用时效 | 第60-61页 |
2.6 长期的保存 | 第61-62页 |
3 VZ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制备 | 第62-66页 |
3.1 无细胞病毒免疫Balb/c小鼠 | 第62页 |
3.2 多抗血清检测 | 第62-66页 |
4 抗体性质及鉴定 | 第66-76页 |
4.1 WB分析抗体性质 | 第66-67页 |
4.2 IF分析抗体性质 | 第67-68页 |
4.3 重组子转染鉴定抗体特异性 | 第68-70页 |
4.4 MAb 18A10表位鉴定 | 第70-76页 |
5 MAb 18A10在ELISPOT中的应用 | 第76-81页 |
5.1 ELISPOT概述 | 第76页 |
5.2 ELISPOT优化 | 第76-80页 |
5.3 病毒检测范围 | 第80-81页 |
6 中和酶联免疫斑点检测(N-ELISPOT) | 第81-85页 |
6.1 N-ELISPOT的必要性 | 第81页 |
6.2 N-ELISPOT检测鼠血清 | 第81页 |
6.3 中和滴度的定义 | 第81-82页 |
6.4 N-ELISPOT和空斑减少法的比较 | 第82-85页 |
讨论 | 第85-88页 |
1 无细胞病毒 | 第85页 |
2 VZV单抗筛选 | 第85-86页 |
3 ELISPOT的局限与潜力 | 第86-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附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