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压下的迷失与觉醒--欧茨小说青少年形象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第一节 欧茨其人及其创作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本文作品选取依据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欧茨小说中迷失的青少年形象 | 第21-37页 |
第一节 迷失的表现 | 第21-29页 |
一、行为的迷失 | 第22-25页 |
二、伦理意识的迷失 | 第25-27页 |
三、情感的迷失 | 第27-29页 |
第二节 迷失的原因 | 第29-37页 |
一、社会环境的混乱 | 第29-33页 |
二、家庭关系的扭曲 | 第33-37页 |
第二章 欧茨笔下从迷失中觉醒的青少年形象 | 第37-48页 |
第一节 觉醒的原因 | 第37-42页 |
一、觉醒的外因 | 第37-41页 |
二、觉醒的内因 | 第41-42页 |
第二节 青少年觉醒后的伦理选择 | 第42-48页 |
一、对家庭伦理秩序的重新接受 | 第43-45页 |
二、对自身伦理身份的重新审视与认同 | 第45-46页 |
三、从“遁世”到“顿悟”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欧茨小说中迷失青少年形象的教诲价值 | 第48-54页 |
第一节 欧茨文中前后期青少年形象教诲价值的演变 | 第48-51页 |
一、青少年自身性格的演变 | 第49-50页 |
二、成长引路人的变化 | 第50-51页 |
第二节 迷失青少年形象的教诲价值 | 第51-54页 |
一、迷失的教育意义 | 第51-52页 |
二、迷失青少年形象的教育意义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