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乡村社区文化治理研究--以河南曲沟镇“抬阁”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导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研究依据第10-12页
        1.3.1 理论依据第10-12页
        1.3.2 现实依据第12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9页
        1.4.1 核心概念界定第12-13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3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4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7-19页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20页
        1.5.1 研究思路第19页
        1.5.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6 创新点第20-21页
第二章 区域背景与抬阁概况第21-25页
    2.1 区域背景第21-22页
        2.1.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第21页
        2.1.2 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第21-22页
    2.2 抬阁概况第22-25页
        2.2.1 历史文化溯源第22页
        2.2.2 抬阁介绍第22-23页
        2.2.3 抬阁组织第23-25页
第三章 乡村社区文化治理的变迁:抬阁的生存实践第25-40页
    3.1 1949年前作为权力—文化网络的抬阁第25-30页
        3.1.1 符号认同与价值规范第25-26页
        3.1.2 文化认同下的社会动员与社会团结第26-27页
        3.1.3 社会的自我满足与建设第27-29页
        3.1.4 商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融合第29-30页
    3.2 1949—1978年国家对抬阁的形塑第30-34页
        3.2.1 传统符号破坏与国家价值输入第30-31页
        3.2.2 社会运动的发展与文化基础的改变第31-32页
        3.2.3 社会组织重建与文化事务全面接管第32-34页
    3.3 1978—1990年代中抬阁的重生第34-40页
        3.3.1 抬阁重生的社会基础第34-35页
        3.3.2 抬阁文化形式的发展第35-36页
        3.3.3 抬阁文化社会价值的衰落第36-40页
第四章 乡村社区文化凋敝与治理困境:抬阁的遭遇第40-48页
    4.1 乡村社区的文化凋敝第40-45页
        4.1.1 价值认同与身份认同弱化第40-42页
        4.1.2 文化生活的世俗化与物质化第42-43页
        4.1.3 国家供给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第43-45页
    4.2 对乡村社区治理的影响第45-48页
        4.2.1 集体记忆式微,村庄公共性衰败第45-46页
        4.2.2 社会参与降低,村庄建设迟滞第46-48页
第五章 乡村社区文化治理困境的思考与重建构想第48-55页
    5.1 乡村社区文化治理困境的思考第48-51页
        5.1.1 文化治理的殖民化与理性化第48页
        5.1.2 行政力量介入与社会认同重组第48-49页
        5.1.3 市场化发展与文化的脱域第49-50页
        5.1.4 文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第50-51页
    5.2 乡村社区文化治理的发展构想第51-55页
        5.2.1 社区文化符号再造与身份认同第51-52页
        5.2.2 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构第52-53页
        5.2.3 治理主体职能转变与文化供需协调第53-55页
第六章 乡村社区文化治理重构的建议第55-58页
    6.1 重建社区文化标识,促进居民身份认同第55页
    6.2 共筑社区文化基础,丰富文化治理内涵第55-56页
    6.3 完善合作机制建设,确立治理主体地位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附录第60-62页
致谢第62-63页
作者简介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拦阻者与弥赛亚--施米特和本雅明的末世论政治神学
下一篇:社会支持对迁移老人社会融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