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20页 |
1.1.1 钙基吸收剂捕集CO_2技术 | 第16-18页 |
1.1.2 钙基吸收剂脱除SO_2技术 | 第18-19页 |
1.1.3 焦炭还原NOx的研究 | 第19-20页 |
1.2 本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2.1 提高钙基吸收剂循环捕集CO_2性能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2.2 钙基吸收剂脱除SO_2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2.3 焦炭还原NOx影响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1.3.1 基于钙基吸收剂的CO_2、SO_2和NO联合脱除新思路 | 第23-2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与方法 | 第27-35页 |
2.1 CaO/海泡石复合吸收剂制备及循环捕集CO_2实验和方法 | 第27-29页 |
2.1.1 样品及制备 | 第27-28页 |
2.1.2 CO_2捕集实验及方法 | 第28-29页 |
2.2 流态化下CaO/焦炭同时脱除SO_2/NO实验和方法 | 第29-31页 |
2.2.1 样品 | 第29-30页 |
2.2.2 流态化同时脱除SO_2/NO实验和方法 | 第30-31页 |
2.3 流态化捕集CO_2实验和方法 | 第31-32页 |
2.3.1 样品及制备 | 第31页 |
2.3.2 流态化捕集CO_2实验 | 第31-32页 |
2.4 流态化气体流量计算 | 第32-33页 |
2.5 微观特性分析和物相分析方法 | 第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CaO/海泡石循环捕集CO_2反应特性研究 | 第35-47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制备方法对CaO/海泡石循环捕集CO_2特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制备条件对CaO/海泡石循环捕集CO_2特性的影响 | 第36-41页 |
3.3.1 水合温度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2 水合时间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3 CaO/海泡石质量比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4 CaO/海泡石的碳酸化反应速率 | 第40-41页 |
3.4 微观结构分析 | 第41-44页 |
3.4.1 SEM与EDX分析 | 第41-42页 |
3.4.2 TEM分析 | 第42-43页 |
3.4.3 孔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第4章 流态化下CaO/焦炭同时脱除SO_2/NO反应特性研究 | 第47-63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CaO对椰壳焦还原NO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 CaO/椰壳焦比例对CaO/椰壳焦同时脱除SO_2/NO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 CaO颗粒粒径对CaO/椰壳焦同时脱除SO_2/NO的影响 | 第49-50页 |
4.5 焦炭种类对CaO/焦炭同时脱除SO_2/NO的影响 | 第50-51页 |
4.6 反应温度对CaO/椰壳焦同时脱除SO_2/NO的影响 | 第51-54页 |
4.7 流化数对CaO/椰壳焦同时脱除SO_2/NO的影响 | 第54-55页 |
4.8 经历循环捕集CO_2的CaO与椰壳焦的同时脱除SO_2/NO | 第55-57页 |
4.9 微观结构分析 | 第57-60页 |
4.9.1 SEM分析 | 第57-59页 |
4.9.2 孔结构分析 | 第59-60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5章 非等温流态化下CaO/椰壳焦同时脱除SO_2/NO的研究 | 第63-73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O_2和CO_2对CaO/椰壳焦脱除SO_2/NO的影响 | 第63-69页 |
5.2.1 O_2对CaO/椰壳焦脱除SO_2/NO的影响 | 第63-65页 |
5.2.2 CO_2对CaO/椰壳焦脱除SO_2/NO的影响 | 第65-67页 |
5.2.3 O_2和CO_2共同对CaO/椰壳焦脱除SO_2/NO的影响 | 第67-69页 |
5.3 CaO/椰壳焦同时脱除SO_2/NO中SO_2与NO的相互影响 | 第69-70页 |
5.3.1 SO_2对CaO/椰壳焦脱除NO的影响 | 第69页 |
5.3.2 NO对CaO/椰壳焦脱除SO_2的影响 | 第69-70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70-73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建议 | 第73-7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3-74页 |
6.2 进一步建议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9-91页 |
附录1 | 第91-9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