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碳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湿纺组装的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电极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92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2 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质第17-25页
        1.2.1 石墨烯概述第17页
        1.2.2 石墨烯的结构第17-20页
        1.2.3 石墨烯的性质第20-23页
        1.2.4 石墨烯的制备第23-25页
    1.3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结构与性质第25-33页
        1.3.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25-26页
        1.3.2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第26-28页
        1.3.3 氧化石墨烯的性质第28-29页
        1.3.4 氧化石墨烯的还原第29-30页
        1.3.5 氧化石墨烯液晶第30-33页
    1.4 石墨烯的宏观组装第33-43页
        1.4.1 零维石墨烯球第33-34页
        1.4.2 一维石墨烯纤维第34-37页
        1.4.3 二维石墨烯膜第37-41页
        1.4.4 三维石墨烯凝胶第41-43页
    1.5 石墨烯在能源存储领域的应用第43-71页
        1.5.1 锂离子电池第44-46页
        1.5.2 燃料电池第46-47页
        1.5.3 太阳能电池第47-49页
        1.5.4 超级电容器第49-71页
    1.6 论文选题及主要依据第71-73页
        1.6.1 选题依据第71-72页
        1.6.2 主要内容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92页
第二章 实验仪器、试剂及表征第92-96页
    2.1 实验试剂第92-93页
    2.2 常规表征仪器第93页
    2.3 性能测试第93-96页
        2.3.1 力学性能测试第93页
        2.3.2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93-96页
第三章 石墨烯基纤维超级电容器电极第96-112页
    3.1 引言第96-97页
    3.2 实验第97-99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9-108页
        3.3.1 不同还原方式得到的RGO纤维的形貌分析第99-100页
        3.3.2 N_2H_4-RGO与HI-RGO纤维超级电容器性能分析第100-102页
        3.3.4 不同还原方式所得电化学性能差异原因分析第102-103页
        3.3.5 HI-RGO纤维超级电容器的其他电化学性能分析第103-104页
        3.3.6 RGO长纤组合超级电容器性能分析第104-106页
        3.3.7 RGO-PAN纤维超级电容器形貌分析第106-107页
        3.3.8 RGO-PAN纤维超级电容器电化学分析第107-108页
    3.4 小结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2页
第四章 多褶石墨烯膜超级电容器电极第112-132页
    4.1 引言第112-113页
    4.2 实验第113-11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15-129页
        4.3.1 多褶石墨烯膜的实物展示第115页
        4.3.2 多褶石墨烯膜的形貌表征第115-118页
        4.3.3 多褶石墨烯膜的性能表征第118-124页
        4.3.4 多褶石墨烯/聚苯胺膜的性能表征第124-129页
    4.4 小结第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2页
第五章 石墨烯-聚吡咯膜超级电容器电极第132-150页
    5.1 引言第132-133页
    5.2 实验第133-13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34-147页
        5.3.1 石墨烯-聚吡咯膜的制备与展示第134-137页
        5.3.2 石墨烯-聚吡咯膜的形貌及结构表征第137-140页
        5.3.3 石墨烯-聚吡咯膜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140-142页
        5.3.4 石墨烯-聚吡咯膜超级电容器的循环稳定性分析第142-145页
        5.3.5 柔性石墨烯-聚吡咯膜超级电容器第145-147页
    5.4 小结第147-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0页
第六章 高密度氨掺杂石墨烯膜超级电容器电极第150-172页
    6.1 引言第150-151页
    6.2 实验第151-153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53-169页
        6.3.1 氮杂石墨烯膜的形貌与结构分析第153-155页
        6.3.2 氮杂石墨烯膜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155-160页
        6.3.3 氮杂石墨烯膜的形成机理探究第160-162页
        6.3.4 氮杂石墨烯膜的负载量与性能的关系分析第162-166页
        6.3.5 氮杂石墨烯膜的长循环性能测试第166-169页
    6.4 小结第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72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第172-174页
    7.1 全文总结第172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72-173页
    7.3 展望第173-174页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第174-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岷江上游藏羌聚落生境分异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机制
下一篇:ClO2制备数学模型及其室内消毒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