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发展情况及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1 仿真发展及现状 | 第9-11页 |
1.3.2 Petri 网的发展及现状 | 第11-12页 |
1.3.3 Petri 网与 Arena 的综合仿真 | 第12-13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柴油机装配工艺 | 第14-25页 |
2.1 装配的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2.1.1 装配的定义 | 第14页 |
2.1.2 装配的组织形式 | 第14-15页 |
2.2 装配流水线 | 第15-16页 |
2.3 柴油机装配的特点及基本要求 | 第16-17页 |
2.4 柴油机的装配工艺 | 第17-24页 |
2.4.1 研究对象简介 | 第18-20页 |
2.4.2 柴油机的装配流程 | 第20-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Petri 网原理及建模 | 第25-41页 |
3.1 建模方法的确定 | 第25-26页 |
3.2 Petri 网的基本概念及定义 | 第26-27页 |
3.2.1 Petri 网的基本定义 | 第26页 |
3.2.2 Petri 网的图形表示 | 第26-27页 |
3.3 Petri 网的基本性质 | 第27-28页 |
3.3.1 Petri 网的动态性质 | 第27-28页 |
3.3.2 Petri 网的结构性质 | 第28页 |
3.4 Petri 网的基本分析方法 | 第28-31页 |
3.4.1 可达标识图与可覆盖树 | 第28-30页 |
3.4.2 关联矩阵与状态方程 | 第30页 |
3.4.3 其他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3.5 Petri 网的建模方法 | 第31-32页 |
3.6 Petri 网建模 | 第32-40页 |
3.6.1 建模所需假设 | 第32页 |
3.6.2 建立 Petri 网模型 | 第32-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柴油机装配线的仿真 | 第41-56页 |
4.1 仿真的基本概念 | 第41-42页 |
4.1.1 仿真的基本概念 | 第41页 |
4.1.2 仿真模型的组成元素 | 第41-42页 |
4.2 仿真平台的确定 | 第42-44页 |
4.3 Arena 概貌 | 第44-53页 |
4.3.1 Arena 的特点 | 第44-47页 |
4.3.2 Arena 的模块 | 第47-52页 |
4.3.3 Arena 的仿真步骤 | 第52-53页 |
4.4 Petri 网与 Arena 模型的映射规则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装配线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6-80页 |
5.1 装配线数据的收集 | 第56-60页 |
5.1.1 装配线数据收集的方法 | 第56-57页 |
5.1.2 装配线的工艺数据的收集 | 第57-60页 |
5.2 Arena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0-69页 |
5.2.1 设定仿真目标 | 第60页 |
5.2.2 设定本次仿真的约束条件 | 第60页 |
5.2.3 建立基于流程的装配线模型 | 第60-67页 |
5.2.4 建立基于工序单元(即工作站单元)的模型 | 第67-68页 |
5.2.5 建立总体模型 | 第68-69页 |
5.2.6 模型的验证 | 第69页 |
5.3 模型的仿真运行及结果分析 | 第69-76页 |
5.3.1 运行仿真模型 | 第69-70页 |
5.3.2 输出仿真结果 | 第70-74页 |
5.3.3 分析仿真结果 | 第74-76页 |
5.4 仿真的优化 | 第76-79页 |
5.4.1 确定优化对象 | 第76-77页 |
5.4.2 确定优化方案 | 第77-78页 |
5.4.3 优化结果 | 第78-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