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列宁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列宁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批判及其价值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18页
    一、选题的来源及目的第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三、选题的意义第15-16页
    四、论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6页
    五、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16-18页
第二章 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概述第18-26页
    一、考茨基“超帝国主义”提出的背景第18-19页
        (一) 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提出的国际背景第18-19页
        (二) 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提出的国内背景第19页
    二、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形成的理论渊源第19-21页
        (一) 霍布森的帝国主义论第19-20页
        (二) 希法亭的金融资本论第20页
        (三) 伯恩施坦的资本主义“适应论”第20-21页
    三、考茨基关于帝国主义的研究及其“超帝国主义论”设想第21-26页
        (一) 关于帝国主义的定义第21-22页
        (二) 关于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第22-24页
        (三) 关于帝国主义的实质第24-25页
        (四) “超帝国主义”设想第25-26页
第三章 列宁对“超帝国主义论”批判的时代背景与理论依据第26-31页
    一、时代背景第26-27页
        (一) 生产集中化和资本集中化促使资本主义步入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第26页
        (二) 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迈向了军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第26-27页
        (三) “超帝国主义论”对工人运动的消极影响促使列宁开始新的理论探索第27页
    二、理论依据第27-31页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揭示为列宁对“超帝国主义论”的认识提供理论指导第27-28页
        (二) 霍布森和希法亭的研究为列宁对“超帝国主义论”的审视与思考提供思想源泉第28-29页
        (三) 普列汉诺夫的机会主义策略是列宁把握“超帝国主义论”实质的“透视镜”第29-31页
第四章 列宁对“超帝国主义论”的具体批判与实质探究第31-40页
    一、列宁对考茨基帝国主义定义的剖析与批判第31-33页
        (一) 列宁批判考茨基无视帝国主义在政治上反动的错误思想第31-32页
        (二) 列宁揭露帝国主义最主要的经济特征是金融资本第32页
        (三) 列宁补充帝国主义对工业区域的兼并的理论第32-33页
    二、列宁对考茨基关于现代战争根源观点的批判第33-35页
        (一) 考茨基:战争是军备竞赛的产物第33页
        (二) 列宁:帝国主义制度是现代战争的根源第33-35页
    三、列宁对考茨基关于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前途命运观点的批判第35-36页
        (一) 列宁批判考茨基关于帝国主义产生的偶然性论断第35-36页
        (二) 列宁批判考茨基“超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可能经历的一个阶段”的论断第36页
    四、列宁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实质及特征的批判第36-40页
        (一) 列宁揭露“超帝国主义论”的实质第36-37页
        (二) 列宁对“超帝国主义论”特征的揭示与批判第37-40页
第五章 列宁对“超帝国主义论”批判的价值第40-47页
    一、理论价值第40-42页
        (一) 创立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论第40-41页
        (二) 继承并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的思想第41页
        (三) 捍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统性与科学性第41-42页
        (四) 坚持无产阶级斗争理论的革命性第42页
    二、现实价值第42-47页
        (一) 有助于我们辨识和看清全球化背景下帝国主义的新形式及本质第43-44页
        (二) 有助于我们警惕和防范帝国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把戏第44页
        (三) 有助于我们规避和防范全球化体系下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第44-45页
        (四) 有助于我们增强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第45-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致谢第51-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共享观及当代价值研究
下一篇:我国纪检监察体制的改革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