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

滋阴养心方针刺治疗肝肾阴虚型不寐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缩略词表第9-10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第11-16页
    1 临床资料第11-12页
        1.1 病例来源第11页
        1.2 诊断标准第11页
        1.3 病例选择标准第11-12页
        1.4 病例样本估算第12页
    2 研究方法第12-16页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第12-13页
        2.2 治疗方法第13-14页
        2.4 疗效评定标准第14页
        2.5 不良反应评价第14-15页
        2.6 统计学方法第15页
        2.7 技术路线图第15-16页
第二章 结果第16-21页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第16页
    2 可比性分析第16-18页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第16页
        2.2 两组治疗前单项症状例数比较第16-17页
        2.3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及PSQI分值第17页
        2.4 两组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比较第17-18页
    3 疗效性分析第18-19页
        3.1 两组治疗后症状变化情况第18页
        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值比较第18-19页
        3.3 两组在治疗前后匹茨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比较第19页
        3.4 两组在治疗后总体疗效的比较第19页
    4 不良反应评价第19-20页
    5 安全性评价第20-21页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第21-32页
    1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第21-24页
        1.1 中医病因病机第21-22页
        1.2 中医治疗第22-23页
        1.3 中医对于肝肾阴虚型不寐症的认识第23-24页
    2 西医对失眠的认识第24-25页
        2.1 失眠的定义第24页
        2.2 病因病机第24-25页
        2.3 现代医学的药物治疗第25页
    3 滋阴养心方的组方依据第25-28页
        3.1 立方依据第25-26页
        3.2 组方配伍分析第26-28页
    4 PSQI量表的选择第28页
    5 疗效分析第28-30页
        5.1 对肝肾阴虚型不寐症的中医证候疗效分析第28-29页
        5.2 对PSQI评分疗效的分析第29页
        5.3 滋阴养心方与右旋佐匹克隆片的对比分析第29-30页
    6 安全性分析第30-31页
    7 问题与展望第31-32页
结论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35页
附录第35-48页
    附录A: 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第35-36页
    附录B: 中医证候观察表第36-38页
    附录C: 知情同意书第38-39页
    附录D: 抑郁自评量表第39-40页
    附录E: 焦虑自评量表第40-41页
    附录F第41-43页
    附录G: 样本量估算公式第43-44页
    附录H: 治疗组临床观察表第44-45页
    附录I第45-46页
    附录J: 不良反应观察表第46-47页
    附录K第47-48页
文献综述第48-53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致谢第53-54页
作者简历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化痰安眠饮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症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滋肾养精法治疗双侧卵巢良性肿瘤术后肾虚证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