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互联网+”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概述 | 第10-24页 |
第一节 “互联网+”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影响 | 第11-13页 |
一、“互联网+”概述 | 第11-12页 |
二、“互联网+”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概况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互联网+”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特点 | 第13-24页 |
一、团队作案专业化 | 第13-14页 |
二、诈骗对象向低龄化群体延伸 | 第14-16页 |
三、犯罪手段高科技化迭代升级 | 第16-19页 |
四、黑色产业链遍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周边 | 第19-20页 |
五、犯罪类型多样化 | 第20-24页 |
第二章 “互联网+”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之原因 | 第24-28页 |
第一节 “互联网+”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内在原因 | 第24-25页 |
一、高利益、低风险促成犯罪行为的发生 | 第24页 |
二、受害人防骗意识弱为犯罪行为创造条件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互联网+”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外在原因 | 第25-28页 |
一、法律制度滞后 | 第25-26页 |
二、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反诈意识缺失 | 第26页 |
三、跨地域司法协作机制不畅 | 第26-27页 |
四、社会舆论不作为和道德文化层面监管不力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侦防困境 | 第28-33页 |
第一节 “互联网+”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侦查困境 | 第28-31页 |
一、涉案赃款追缴难 | 第28-29页 |
二、案件取证移诉难 | 第29页 |
三、域外警务合作难 | 第29-31页 |
第二节 “互联网+”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防范困境 | 第31-33页 |
一、电信和银行服务系统更新滞后 | 第31页 |
二、民众自我防骗意识淡薄 | 第31-32页 |
三、新型犯罪手段层出不穷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互联网+”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侦防对策 | 第33-40页 |
第一节 “互联网+”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查协作机制的完善 | 第33-34页 |
一、各地公安机关协同作战 | 第33页 |
二、设置高效的指挥层级体系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互联网+”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证据体系的构建 | 第34-37页 |
一、案件证据之收集 | 第34-35页 |
二、案件证据体系之形成 | 第35-37页 |
第三节 “互联网+”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社会管控的强化 | 第37-40页 |
一、加强警方在技术层面上的管控 | 第37页 |
二、强化警方和社会机构之间的合作 | 第37-39页 |
三、探索警方与社会信用体系接驳机制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