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一)国外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二)国内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 (一)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主要理论依据 | 第18-23页 |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 (一)“互联网+” | 第18页 |
| (二)新生代农民工 | 第18-19页 |
| (三)公共服务 | 第19-20页 |
| 二、主要理论依据 | 第20-23页 |
| (一)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 (二)社会认知理论 | 第21页 |
|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现状 | 第23-37页 |
| 一、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 | 第23-25页 |
| (一)性别 | 第23页 |
| (二)年龄 | 第23页 |
| (三)婚姻状况 | 第23-24页 |
| (四)户籍 | 第24页 |
| (五)文化程度 | 第24-25页 |
| (六)收入情况 | 第25页 |
| 二、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现状 | 第25-33页 |
| (一)公共就业服务现状 | 第26-27页 |
| (二)公共继续教育服务现状 | 第27-29页 |
| (三)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况 | 第29-31页 |
| (四)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 第31-33页 |
| 三、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 | 第33-35页 |
| (一)上网意识强烈,网络依赖度较高 | 第33页 |
| (二)“互联网”使用辅助功能趋势明显,基本功能呈现下降趋势 | 第33-34页 |
| (三)新生代农民工对“互联网+”公共服务的态度 | 第34-35页 |
| 四、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 | 第35-37页 |
| (一)总体满意度较低,事务型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35-36页 |
| (二)对兰州市政府“互联网+”公共服务期望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7-48页 |
| 一、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37-42页 |
| (一)公共服务需求跳跃式发展,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加深 | 第37-38页 |
| (二)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政策制定及实践落实力度不够 | 第38-39页 |
| (三)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水平不高 | 第39-41页 |
| (四)兰州市政府“互联网+”公共服务意识不强 | 第41页 |
| (五)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需求表达不畅,维权意识不强 | 第41页 |
| (六)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企业公共服务内容单一 | 第41-42页 |
| 二、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42-48页 |
| (一)从兰州市政府方面分析 | 第42-45页 |
| (二)从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方面分析 | 第45-46页 |
| (三)从“互联网+”公共服务的发展要素分析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提高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质量的对策 | 第48-57页 |
| 一、基于兰州市政府层面的对策 | 第48-54页 |
| (一)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政策,严格落实公共服务行动 | 第48-50页 |
| (二)建立并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机构和考核指标 | 第50-51页 |
| (三)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多元化模式 | 第51-52页 |
| (四)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创新“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 第52-53页 |
| (五)完善兰州市政府“互联网+”公共服务信息保障对策 | 第53-54页 |
| 二、基于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层面的对策 | 第54-55页 |
| (一)提升自身素质,注重自我发展和完善 | 第54页 |
| (二)提高对“互联网+”公共服务的利用能力 | 第54页 |
| (三)强化自身权利意识,主动寻求公共服务 | 第54-55页 |
| 三、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企业层面的对策 | 第55-57页 |
| (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 第55页 |
| (二)丰富内部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内容,推动企业多元化供给 | 第55-57页 |
| 总结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附录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
| 导师简介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