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名词术语注释表 | 第12-13页 |
| 引言 | 第13-16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研究 | 第16-56页 |
| 1 经典证素辨证体系 | 第16-27页 |
| 1.1 经典证素辨证体系的发展史 | 第16-17页 |
| 1.2 经典证素辨证体系的证素概念、内容及特征 | 第17-20页 |
| 1.3 经典证素辨证体系的辨证医理模型 | 第20页 |
| 1.4 经典证素辨证体系的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 1.5 经典证素辨证体系的意义 | 第21-22页 |
| 1.6 经典证素辨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2-27页 |
| 2 ISO-R证素辨证体系 | 第27-50页 |
| 2.1 ISO-R证素辨证体系的学科基础 | 第27-30页 |
| 2.2 ISO-R证素辨证体系的证素有向图概念及ISO-R法则 | 第30-35页 |
| 2.3 ISO-R证素辨证体系的辨证医理模型 | 第35-41页 |
| 2.4 ISO-R证素辨证体系的研究框架 | 第41-46页 |
| 2.5 ISO-R证素辨证体系的体系特点 | 第46-50页 |
| 3 讨论一:经典证素辨证体系与ISO-R证素辨证体系的比较分析 | 第50-56页 |
| 3.1 经典证素辨证体系与ISO-R证素辨证体系的相同点 | 第50-51页 |
| 3.2 经典证素辨证体系与ISO-R证素辨证体系的不同点 | 第51-56页 |
| 第二部分 应用开发研究 | 第56-67页 |
| 1 标准数据库的建立 | 第57-62页 |
| 1.1 证候标准数据库 | 第57-58页 |
| 1.2 证素标准数据库 | 第58-60页 |
| 1.3 证素-证素关系标准数据库 | 第60-61页 |
| 1.4 证候-证素关系标准数据库 | 第61-62页 |
| 2 前端与后台设计 | 第62-63页 |
| 3 讨论二:基于中医理论的证素关系的确定原理 | 第63-67页 |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 第67-81页 |
| 1 研究内容 | 第67页 |
| 2 病例选择 | 第67-68页 |
| 2.1 诊断标准 | 第67-68页 |
| 2.2 纳入标准 | 第68页 |
| 2.3 排除标准 | 第68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68-69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69-74页 |
| 4.1 调查者人口学资料分布 | 第69-71页 |
| 4.2 调查者中医证候分布 | 第71-73页 |
| 4.3 调查者中医证素及证素关系分布 | 第73-74页 |
| 5 讨论三:AECOPD证素分布规律的结果讨论 | 第74-78页 |
| 5.1 人口学资料分析 | 第75-76页 |
| 5.2 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 | 第76页 |
| 5.3 中医证素及证素关系分布情况分析 | 第76-78页 |
| 6 结论 | 第78-79页 |
| 7 问题与展望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1 | 第81-84页 |
| 综述 | 第84-108页 |
| 文献综述一 | 第84-92页 |
| 文献综述二 | 第92-102页 |
| 参考文献2 | 第102-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09-111页 |
| 附录一 | 第111-122页 |
| 附录二 | 第122-123页 |
| 附录二 | 第123-125页 |
| 附录四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