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英语缩略词对照表 | 第15-16页 |
前言 | 第16-18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8-35页 |
一、糖尿病肾病西医研究进展 | 第18-28页 |
1. 流行病学 | 第18页 |
2. 发病机制 | 第18-19页 |
3. 临床特点和病理改变 | 第19-20页 |
4. 治疗难点与挑战 | 第20-21页 |
5. EMT在肾纤维化中的作用 | 第21页 |
6. Rho/ROCK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肾病 | 第21-25页 |
7. Rho/ROCK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肾病 | 第25-28页 |
二、糖尿病肾病中医研究进展 | 第28-35页 |
1. 病名源流 | 第28-29页 |
2. 病因病机 | 第29-31页 |
3. 治则治法 | 第31-33页 |
4. 芪葵颗粒治疗DN前期研究 | 第33-35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5-47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35页 |
二、研究设计 | 第35页 |
三、研究对象 | 第35-37页 |
1. 病例来源 | 第35页 |
2. 诊断标准 | 第35-36页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36-37页 |
四、治疗方法及分组 | 第37页 |
五、观察指标 | 第37页 |
六、疗效评价标准 | 第37页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37-38页 |
八、结果 | 第38-44页 |
1. 病例完成情况 | 第38页 |
2. 基线资料 | 第38-39页 |
3. 两组疾病疗效比较 | 第39页 |
4. 两组UACR比较 | 第39-40页 |
5. 两组病情进展比较 | 第40-41页 |
6. 两组BUN、SCr、Cys-c、eGFR比较 | 第41-42页 |
7. 两组血糖、血脂、血压比较 | 第42页 |
8.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42-43页 |
9.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第43-44页 |
10. 两组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第44页 |
11. 不良反应 | 第44页 |
九、讨论 | 第44-46页 |
十、结论 | 第46-47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47-65页 |
一、目的 | 第47页 |
二、材料与试剂 | 第47-49页 |
1. 实验动物及细胞 | 第47页 |
2. 实验药物 | 第47页 |
3.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4. 主要仪器 | 第48页 |
5. 主要溶液配制 | 第48-49页 |
三、实验内容 | 第49-56页 |
1. 含药血清的制备 | 第49页 |
2. 实验分组及干预方法 | 第49-50页 |
3. 实验方法 | 第50-56页 |
四、统计方法 | 第56页 |
五、结果 | 第56-60页 |
1. 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 | 第56页 |
2. 各组细胞α-SMA、FSP-1、E-cadherin蛋白表达比较 | 第56-57页 |
3. 各组细胞α-SMA、FSP-1、E-cadherin mRNA表达比较 | 第57-58页 |
4. 各组细胞上清液FN分泌量比较 | 第58页 |
5. 各组细胞RhoA、ROCK1蛋白表达比较 | 第58-59页 |
6. 各组细胞pMYTP-Thr853、pMYTP-Thr696蛋白表达比较 | 第59-60页 |
六、讨论 | 第60-64页 |
七、结论 | 第64-65页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附表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