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理论论文--绘画艺术史论文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上海月份牌画及其价值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8-10页
1. 月份牌画的时代背景第10-18页
    1.1 政治背景第10-13页
    1.2 经济背景第13-15页
    1.3 文化背景第15-16页
    1.4 中西交汇的窗口——上海第16-18页
2. 月份牌画的演进脉络梳理第18-24页
    2.1 孕生期(1876—1908)第18-19页
    2.2 初创期(1908—1922)第19-20页
    2.3 鼎盛期(1922—1936)第20-23页
    2.4 衰退期(1936—1949)第23-24页
3. 月份牌画创作的技法、风格分析和创作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研究第24-30页
    3.1 创作技法、风格分析第24-25页
    3.2 创作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研究第25-30页
        3.2.1 创作群体第25-26页
        3.2.2 代表人物:郑曼陀杭稚英第26-30页
            3.2.2.1 郑曼陀第26-27页
            3.2.2.2 杭稚英第27-30页
4. 价值和意义研究第30-35页
    4.1 价值第30-34页
        4.1.1 历史价值第30-32页
            4.1.1.1 促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第30-31页
            4.1.1.2 积极学习西方文化艺术的成果第31-32页
            4.1.1.3 满足普通民众的日常审美需求第32页
        4.1.2 现实价值第32-34页
            4.1.2.1 图像元素对当代设计的应用价值第33页
            4.1.2.2 对于我国设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价值第33-34页
    4.2 意义第34-35页
5. 结论第35-39页
    5.1 积极意义第35-36页
    5.2 必然局限第36-37页
    5.3 历史定位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附图第41-43页
后记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鼎革与转型中的文化冲突--《白门柳》与《曾国藩》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论画家常玉的绘画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