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6-35页 |
1 趋磁细菌研究进展 | 第16-27页 |
1.1 趋磁细菌的一般特征 | 第16-17页 |
1.2 趋磁细菌的生理生态及多样性 | 第17-19页 |
1.3 趋磁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9-20页 |
1.4 趋磁细菌的磁小体 | 第20-25页 |
1.4.1 磁小体的特征 | 第20-21页 |
1.4.2 磁小体的合成机制 | 第21-23页 |
1.4.3 磁小体合成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1.5 趋磁细菌的磁学研究 | 第25-26页 |
1.6 趋磁细菌研究的意义 | 第26-27页 |
2 细菌吸附性研究进展 | 第27-33页 |
2.1 细菌吸附剂种类 | 第27-28页 |
2.2 细菌生物吸附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 第28-31页 |
2.2.1 细菌结构及细菌生物吸附机制 | 第28-30页 |
2.2.2 生物吸附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2.3 砷的生物吸附研究 | 第31-33页 |
3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磁学及吸附性研究进展 | 第33-34页 |
4 课题的提出 | 第34-35页 |
第二部分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磁学性质 | 第35-48页 |
1 材料 | 第35-36页 |
1.1 菌株 | 第35页 |
1.2 培养基 | 第35-36页 |
1.2.1 液体培养基 | 第35页 |
1.2.2 半固体培养基 | 第35-36页 |
2 方法 | 第36-38页 |
2.1 电镜观察 | 第36页 |
2.1.1 SEM | 第36页 |
2.1.2 TEM | 第36页 |
2.2 铁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2.3 趋磁性观察 | 第36页 |
2.3.1 半固体平板上的趋磁性观察 | 第36页 |
2.3.2 光镜下的趋磁性观察 | 第36页 |
2.4 磁铁吸附试验 | 第36-37页 |
2.4.1 干菌体的磁铁吸附 | 第36-37页 |
2.4.2 培养液中菌体的磁铁吸附 | 第37页 |
2.5 磁滞回线测定 | 第37页 |
2.6 磁热重分析 | 第37页 |
2.7 低温磁测定 | 第37-38页 |
2.8 穆斯保尔谱分析 | 第3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8-44页 |
3.1 趋磁性观察 | 第38-39页 |
3.1.1 半固体平板上的趋磁性 | 第38页 |
3.1.2 光镜下的趋磁性 | 第38-39页 |
3.2 铁源及硫源培养下菌体的磁学特征 | 第39-41页 |
3.2.1 磁铁吸附试验 | 第39-40页 |
3.2.2 电镜分析 | 第40-41页 |
3.3 菌体的含铁量 | 第41页 |
3.4 磁滞回线测定 | 第41-42页 |
3.5 磁热重分析 | 第42页 |
3.6 低温磁性质 | 第42-43页 |
3.7 磁小体的矿物类型 | 第43-44页 |
4 讨论 | 第44-48页 |
第三部分 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及磁小体合成条件优化 | 第48-60页 |
1 材料 | 第48页 |
1.1 菌株 | 第48页 |
1.2 培养基 | 第48页 |
2 方法 | 第48-51页 |
2.1 细菌生物量测定 | 第48-49页 |
2.2 C_(mag)的测定 | 第49页 |
2.2.1 C_(mag)及其测定原理 | 第49页 |
2.2.2 测定方法 | 第49页 |
2.3 单因子试验 | 第49-50页 |
2.3.1 铁源种类及浓度对细菌生长和磁小体合成的影响 | 第49-50页 |
2.3.2 氮源种类及浓度对细菌生长和磁小体合成的影响 | 第50页 |
2.3.3 环境温度对细菌生长和磁小体合成的影响 | 第50页 |
2.3.4 培养基初始pH对细菌生长和磁小体合成的影响 | 第50页 |
2.3.5 培养基装瓶量对细菌生长和磁小体合成的影响 | 第50页 |
2.4 正交试验 | 第50-51页 |
2.4.1 正交试验优化细菌生长和磁小体合成的条件 | 第51页 |
2.4.2 正交试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 第51页 |
3 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51-56页 |
3.1 最佳铁源及其浓度 | 第51-52页 |
3.1.1 最佳铁源的选择 | 第51页 |
3.1.2 FeSO_4浓度的优化 | 第51-52页 |
3.2 最佳氮源及其浓度 | 第52-53页 |
3.2.1 最佳氮源的选择 | 第52页 |
3.2.2 (NH_4)_2SO_4浓度的优化 | 第52-53页 |
3.3 最适温度的选择 | 第53页 |
3.4 最适初始pH的选择 | 第53页 |
3.5 培养基最佳装瓶量的选择 | 第53-54页 |
3.6 正交试验结果及其极差分析 | 第54-56页 |
4 讨论 | 第56-60页 |
第四部分 磁小体的提取纯化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 | 第60-71页 |
1 材料 | 第60-61页 |
1.1 菌株 | 第60页 |
1.2 细胞株 | 第60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60页 |
1.4 培养基 | 第60-61页 |
1.4.1 细菌培养基 | 第60页 |
1.4.2 细胞培养液 | 第60-61页 |
1.5 试剂 | 第61页 |
1.5.1 磁小体提取纯化试剂 | 第61页 |
1.5.2 生物相容性评价相关试剂 | 第61页 |
2 方法 | 第61-63页 |
2.1 磁小体的提取纯化 | 第61页 |
2.2 磁小体的结构分析 | 第61页 |
2.2.1 XRD分析 | 第61页 |
2.2.2 FTIR分析 | 第61页 |
2.3 MTT试验 | 第61-62页 |
2.4 溶血试验 | 第62页 |
2.5 微核试验 | 第62-63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3.1 破碎细胞的电镜观察 | 第63-64页 |
3.2 磁小体的结构 | 第64-65页 |
3.2.1 XRD分析 | 第64页 |
3.2.2 FTIR光谱 | 第64-65页 |
3.3 磁小体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 第65-68页 |
3.3.1 磁小体的细胞毒性评价 | 第65-67页 |
3.3.2 磁小体的血液毒性评价 | 第67页 |
3.3.3 磁小体的基因毒性评价 | 第67-68页 |
4 讨论 | 第68-71页 |
第五部分 不同处理下磁小体合成相关基因mpsA的差异表达 | 第71-81页 |
1 材料 | 第71页 |
1.1 菌株 | 第71页 |
1.2 培养基 | 第71页 |
1.3 试剂盒 | 第71页 |
2 方法 | 第71-74页 |
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1-72页 |
2.1.1 基因比对 | 第72页 |
2.1.2 研究基因的确定及引物的设计 | 第72页 |
2.2 细菌的培养与处理 | 第72页 |
2.2.1 不同浓度FeSO_4处理 | 第72页 |
2.2.2 不同供氧处理 | 第72页 |
2.2.3 不同强度静磁场处理 | 第72页 |
2.3 总RNA的提取纯化及cDNA的合成 | 第72-73页 |
2.3.1 总RNA的提取纯化 | 第72-73页 |
2.3.2 cDNA的合成 | 第73页 |
2.4 RT-PCR检测 | 第73-74页 |
2.4.1 引物验证 | 第73-74页 |
2.4.2 RT-PCR检测 | 第7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4-78页 |
3.1 研究基因的确定及引物设计 | 第74-75页 |
3.2 引物质量评估 | 第75页 |
3.3 标准曲线和熔解曲线 | 第75-76页 |
3.4 不同处理下mpsA的差异表达 | 第76-78页 |
3.4.1 不同浓度FeSO_4处理下mpsA的差异表达 | 第76-77页 |
3.4.2 不同供氧处理下mpsA的差异表达 | 第77-78页 |
3.4.3 不同强度静磁场下mpsA的差异表达 | 第78页 |
4 讨论 | 第78-81页 |
第六部分 氧化亚铁硫杆菌对iAs~Ⅲ及MMA~Ⅴ的生物吸附 | 第81-95页 |
1 材料 | 第81页 |
1.1 菌株 | 第81页 |
1.2 培养基 | 第81页 |
2 方法 | 第81-84页 |
2.1 生物吸附剂制备 | 第81-82页 |
2.2 吸附试验 | 第82页 |
2.3 初始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82页 |
2.4 作用时间对吸附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 | 第82页 |
2.5 初始iAs~Ⅲ及MMA~Ⅴ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及吸附平衡 | 第82-83页 |
2.6 吸附剂剂量对吸附的影响 | 第83页 |
2.7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及吸附热力学 | 第83页 |
2.8 iAs~Ⅲ和MMA~Ⅴ的竞争吸附 | 第83-8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4-91页 |
3.1 FTIR分析 | 第84-85页 |
3.2 初始pH的影响 | 第85页 |
3.3 作用时间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 | 第85-87页 |
3.4 初始iAs~Ⅲ及MMA~Ⅴ浓度的影响及吸附平衡 | 第87-88页 |
3.5 吸附剂剂量的影响 | 第88-89页 |
3.6 温度的影响及热力学 | 第89-90页 |
3.7 iAs~Ⅲ和MMA~Ⅴ的竞争吸附 | 第90-91页 |
4 讨论 | 第91-95页 |
第七部分 氧化亚铁硫杆菌对DMA~Ⅴ的生物吸附 | 第95-103页 |
1 材料 | 第95页 |
1.1 菌株 | 第95页 |
1.2 培养基 | 第95页 |
2 方法 | 第95-97页 |
2.1 生物吸附剂制备 | 第95-96页 |
2.2 吸附试验 | 第96页 |
2.3 初始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96页 |
2.4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96页 |
2.5 吸附平衡模式 | 第96-97页 |
2.6 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9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1页 |
3.1 初始pH的影响 | 第97-98页 |
3.2 吸附动力学 | 第98-99页 |
3.3 吸附平衡 | 第99-100页 |
3.4 吸附热力学 | 第100页 |
3.5 FTIR分析 | 第100-101页 |
4 讨论 | 第101-103页 |
第八部分 结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6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和申请的专利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附录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