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创新点 | 第5-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导论 | 第15-27页 |
1.1 金融中心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与进展 | 第15-16页 |
1.2 金融中心形成原因的主要理论及其局限性 | 第16-24页 |
1.2.1 主要理论观点 | 第17-21页 |
1.2.2 理论局限 | 第21-24页 |
1.3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思路 | 第24-27页 |
1.3.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3.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24-27页 |
2 “金融极化”分析范式的理论基石 | 第27-51页 |
2.1 金融发展理论中的有关观点 | 第27-38页 |
2.1.1 内生金融发展理论 | 第27-34页 |
2.1.2 制度因素的金融发展理论 | 第34-37页 |
2.1.3 基于资源因素的金融发展理论 | 第37-38页 |
2.2 区域经济极化理论 | 第38-51页 |
2.2.1 经济极化理论的发展 | 第38-40页 |
2.2.2 经济极化的各种动力机制 | 第40-51页 |
3 经济极化与金融极化 | 第51-59页 |
3.1 金融极化的实体经济渠道 | 第51-56页 |
3.1.1 投资集聚效应 | 第52页 |
3.1.2 本地市场效应 | 第52-53页 |
3.1.3 关于投资集聚效应与本地市场效应的一个模型推导 | 第53-56页 |
3.2 金融极化的金融经济渠道 | 第56-58页 |
3.2.1 资本吸入效应 | 第56-58页 |
3.2.2 信贷扩张效应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4 金融主体空间行为与金融极化 | 第59-73页 |
4.1 金融企业空间行为的一般分析 | 第59-61页 |
4.1.1 金融企业经济技术特征的独特性 | 第59-60页 |
4.1.2 金融企业区位取向分析 | 第60-61页 |
4.2 匀质平原金融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 第61-69页 |
4.2.1 基本假设 | 第61-63页 |
4.2.2 金融市场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化 | 第63-67页 |
4.2.3 放松有关假设后的情形 | 第67-69页 |
4.3 非匀质平原金融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 第69-73页 |
4.3.1 经济增长不平衡时的情形 | 第69页 |
4.3.2 存在商业中心的情形 | 第69-71页 |
4.3.3 其他情形 | 第71-73页 |
5 金融创新与金融极化 | 第73-81页 |
5.1 金融创新的一般影响 | 第73-74页 |
5.2 金融创新对于金融极化的影响 | 第74-80页 |
5.2.1 金融创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 | 第74-76页 |
5.2.2 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极化的路径 | 第76-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信息技术进步与金融极化 | 第81-86页 |
6.1 信息技术进步的一般影响 | 第81-83页 |
6.1.1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81-82页 |
6.1.2 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 第82-83页 |
6.2 信息技术进步对于金融极化的影响 | 第83-86页 |
6.2.1 通过促进金融创新、强化规模经济推动金融极化 | 第83-84页 |
6.2.2 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活跃度推进金融极化 | 第84-85页 |
6.2.3 通过提升金融市场功能推动金融极化 | 第85-86页 |
7 其他引起金融极化的因素 | 第86-95页 |
7.1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金融极化 | 第86-90页 |
7.1.1 金融行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分析 | 第86-88页 |
7.1.2 金融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对经济极化的影响 | 第88-90页 |
7.2 政治经济制度、法律环境、政府行为与金融极化 | 第90-95页 |
7.2.1 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 第90-91页 |
7.2.2 法律环境的影响 | 第91-93页 |
7.2.3 政府行为的影响 | 第93-95页 |
8 金融极化论的现实考察——以上海、深圳为例 | 第95-111页 |
8.1 上海金融中心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95-103页 |
8.1.1 上海金融中心形成发展的历史 | 第95-98页 |
8.1.2 上海金融中心发展的动力分析 | 第98-103页 |
8.2 深圳金融中心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103-110页 |
8.2.1 深圳金融中心的迅速崛起 | 第103-104页 |
8.2.2 深圳金融极化发展的动力分析 | 第104-110页 |
小结 | 第110页 |
本章结论 | 第110-111页 |
9 结束语 | 第111-113页 |
9.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11-112页 |
9.2 有待进步探讨的问题 | 第112-113页 |
附录 | 第11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0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40-141页 |
后记 | 第141-143页 |
报送博士学位简况表(中文) | 第143-144页 |
拫送博士学位简况表(英文)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