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图目录 | 第9-10页 |
表目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1 物理方法 | 第12-15页 |
1.2.2 化学方法:示踪法 | 第15-17页 |
1.2.3 数学方法:模型模拟法 | 第17-18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创新点 | 第19页 |
1.5 文章结构框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33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2页 |
2.2 气象水文概况 | 第22-24页 |
2.3 地形地貌概况 | 第24-27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24-25页 |
2.3.2 地质构造 | 第25-26页 |
2.3.3 地层 | 第26-27页 |
2.4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7-33页 |
2.4.1 包气带特性 | 第27-28页 |
2.4.2 含水层划分 | 第28-29页 |
2.4.3 地下水特征 | 第29-33页 |
第三章 基于WetSpass模型估算降水入渗量 | 第33-69页 |
3.1 WetSpass模型基本原理 | 第33-36页 |
3.1.1 植被截留量 | 第34页 |
3.1.2 地表径流量 | 第34-35页 |
3.1.3 蒸发蒸腾量 | 第35-36页 |
3.1.4 降水入渗补给量 | 第36页 |
3.2 WetSpass模型数据 | 第36-54页 |
3.2.1 栅格数据 | 第37-54页 |
3.2.2 属性数据 | 第54页 |
3.3 估算结果 | 第54-60页 |
3.4 精度验证 | 第60-67页 |
3.4.1 地下水位动态法 | 第60页 |
3.4.2 精度验证 | 第60-63页 |
3.4.3 验证结果 | 第63-67页 |
3.5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多种因素对降水入渗量的影响 | 第69-81页 |
4.1 气候条件对降水入渗量的影响 | 第69-71页 |
4.2 土壤质地对降水入渗量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 土地利用类型对降水入渗量的影响 | 第72-80页 |
4.3.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对降水入渗量的影响 | 第72-76页 |
4.3.2 北京平原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 | 第76-78页 |
4.3.3 城市扩张对降水入渗量的影响 | 第78-80页 |
4.4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结论 | 第81-82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