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水污染概况 | 第9-11页 |
1.1.1 我国微污染水源的形成 | 第9-10页 |
1.1.2 饮用水污染物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 饮用水处理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1.2.1 常规水处理工艺及其不足 | 第11-12页 |
1.2.2 给水处理工艺的革新 | 第12-14页 |
1.3 以膜为核心的联合处理技术 | 第14-17页 |
1.3.1 混凝预处理 | 第14页 |
1.3.2 活性炭吸附预处理 | 第14-15页 |
1.3.3 膜生物反应器(MBR) | 第15-16页 |
1.3.4 MBR 与粉末活性炭(PAC)联用 | 第16-17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2 试验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检测方法 | 第19-23页 |
2.1 试验准备 | 第19-22页 |
2.1.1 源水水质及试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2 工艺介绍 | 第21-22页 |
2.2 检测项目及方法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启动特性试验 | 第23-29页 |
3.1 超滤膜的除污性能测试 | 第23页 |
3.2 浊度的去除 | 第23-24页 |
3.3 UV254和 TOC 的去除 | 第24-25页 |
3.4 “三氮”及总氮的去除 | 第25-27页 |
3.4.1 NH_3~-N 的去除 | 第25-26页 |
3.4.2 NO_2~--N、NO_3~--N 的去除 | 第26-27页 |
3.4.3 TN 的去除 | 第27页 |
3.5 启动过程中跨膜压变化规律 | 第27-2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不同运行条件的除污染性能 | 第29-43页 |
4.1 不同通量下的运行效果 | 第29-32页 |
4.1.1 不同通量下的除浊效果 | 第29-30页 |
4.1.2 不同通量下有机物去除效果 | 第30-31页 |
4.1.3 不同通量下跨膜压变化规律 | 第31-32页 |
4.2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的运行效果 | 第32-37页 |
4.2.1 不同 HRT 的除浊效果 | 第32-33页 |
4.2.2 不同 HRT 的 TOC 去除效果 | 第33-34页 |
4.2.3 不同 HRT “三氮”去除效果 | 第34-37页 |
4.3 反应器微生物特性随时间变化规律 | 第37-39页 |
4.3.1 微生物总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4.3.2 微生物形态及简单的特性描述 | 第38-39页 |
4.4 反应池内的污染物累积 | 第39-41页 |
4.4.1 浊度的累积效应 | 第39-40页 |
4.4.2 UV254的累积效应 | 第40-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膜污染分析与控制 | 第43-52页 |
5.1 膜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5.2 微生物代谢产物 | 第44-45页 |
5.2.1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和胞外聚合物(EPS)提取 | 第44-45页 |
5.2.2 多糖测定 | 第45页 |
5.2.3 蛋白质测定 | 第45页 |
5.3 不同溶解氧条件下代谢产物的变化分析 | 第45-47页 |
5.3.1 膜池中 SMP 和 EPS | 第46页 |
5.3.2 膜表面 SMP 和 EPS | 第46-47页 |
5.4 中空纤维超滤膜物理清洗与化学清洗 | 第47-51页 |
5.4.1 膜的物理清洗 | 第48-50页 |
5.4.2 膜的化学清洗 | 第50-5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2-53页 |
6.1 结论 | 第52页 |
6.2 建议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详细摘要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