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语表 | 第6-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前言 | 第14-16页 |
| 文献回顾 | 第16-24页 |
| 1 ROS 信号与衰老 | 第16-19页 |
| 2 ROS 信号与肝再生 | 第19-21页 |
| 3 川芎嗪与抗氧化 | 第21-24页 |
| 第一部分 各年龄段大鼠肝切除模型的建立 | 第24-36页 |
| 1 材料 | 第24-25页 |
| 2 方法 | 第25-29页 |
| 2.1 分组 | 第25-26页 |
| 2.2 造模 | 第26-27页 |
| 2.3 肝切除率的测定 | 第27页 |
| 2.4 肝再生率的测定 | 第27-28页 |
| 2.5 western blot 法检测 PCNA 的测定 | 第28页 |
| 2.6 ALT、AST 的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 2.7 肝组织 MDA 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 3 结果 | 第29-34页 |
| 3.1 肝切除率的测定 | 第29-30页 |
| 3.2 肝切除术后 1、3、5、7 天肝再生率的测定 | 第30-31页 |
| 3.3 肝切除术后 1、3、5、7 天余肝 PCNA 的 Western Blot 检测 | 第31-32页 |
| 3.4 不同年龄大鼠肝切除术后 1 天肝再生率能力的测定 | 第32页 |
| 3.5 不同年龄大鼠肝切除术后 1 天余肝 ALT、AST 含量的检测 | 第32-33页 |
| 3.6 不同年龄大鼠肝切除术后 1 天余肝组织中 MDA 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 4 讨论 | 第34-36页 |
| 第二部分 川芎嗪促进氧化损伤后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 | 第36-47页 |
| 1 材料 | 第36-37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 2.1 细胞系选择细胞培养 | 第37-38页 |
| 2.2 药物处理 | 第38页 |
| 2.3 细胞培养 | 第38-39页 |
| 2.4 细胞活力的测定 | 第39页 |
| 2.5 细胞氧化损伤脂质过氧化物(MDA)的测定 | 第39页 |
| 2.6 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测定蛋白的表达 | 第39-40页 |
| 2.7 统计学处理 | 第40页 |
| 3 结果 | 第40-43页 |
| 3.1 川芎嗪对 tBHP 诱导的 QZG 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 | 第40-41页 |
| 3.2 川芎嗪对 tBHP 诱导 QZG 细胞氧化损伤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影响 | 第41-42页 |
| 3.3 川芎嗪对 tBHP 诱导的 QZG 细胞氧化损伤相关抗氧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2-43页 |
| 4 讨论 | 第43-47页 |
| 4.1 tBHP 干预对 QZG 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第44页 |
| 4.2 不同浓度川芎嗪作用 4h 对 QZG 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44-45页 |
| 4.3 川芎嗪对 tBHP 诱导的 QZG 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45-47页 |
| 第三部分 川芎嗪促进大鼠部分肝切除后修复性再生机制的研究 | 第47-55页 |
| 1 材料 | 第47页 |
| 2 方法 | 第47-49页 |
|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47-48页 |
| 2.2 动物处死及标本采集 | 第48页 |
| 2.3 ALT、AST 的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 2.4 肝切除术后 1 天肝再生率的测定 | 第48页 |
| 2.5 血清和肝组织 MDA 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 2.6 western blot 法检测的测定 | 第48-49页 |
| 3 结果 | 第49-53页 |
| 3.1 川芎嗪对大鼠肝切除后肝功指标的影响 | 第49-50页 |
| 3.2 川芎嗪对中年大鼠肝切除后肝再生率的影响 | 第50页 |
| 3.3 川芎嗪对大鼠肝切除后肝组织中 PCNA 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0-52页 |
| 3.4 川芎嗪对大鼠肝切除后肝组织 MDA 含量的影响 | 第52页 |
| 3.5 川芎嗪对大鼠肝切除后肝组织中 SOD1、SOD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2-53页 |
| 4 讨论 | 第53-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64-66页 |
| 附件 | 第66-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