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养护与维修论文--路基的养护与维修论文

工程治理后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标准及方法研究--以元磨高速公路为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4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2页
        1.2.1 预应力锚固理论第14-17页
        1.2.2 边坡稳定性评价理论第17-21页
        1.2.3 边坡工程治理效果评价第21-22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2章 锚固工程治理效果评价及分级标准第24-40页
    2.1 边坡工程治理效果评价概念第24-25页
    2.2 边坡工程治理效果评价方法第25页
    2.3 边坡工程治理效果分级标准第25页
    2.4 锚固工程治理效果的单因素评价第25-34页
        2.4.1 工程治理效果分级量化标准第25-29页
        2.4.2 锚固工程治理效果评价分级标准第29-34页
    2.5 元磨高速公路K301+320~900边坡工程治理效果评价第34-40页
        2.5.1 工点概况第34页
        2.5.2 治理措施第34-35页
        2.5.3 锚索拉力计算第35-36页
        2.5.4 锚索拉力监测第36-37页
        2.5.5 边坡变形监测第37-38页
        2.5.6 工程治理效果单因素评价第38-40页
第3章 锚固工程治理不同边坡病害的适宜性评价第40-71页
    3.1 锚固工程特点第40-43页
        3.1.1 锚固工程简介第40-41页
        3.1.2 锚固技术应用现状第41-43页
    3.2 影响锚固工程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第43-53页
        3.2.1 边坡破坏模式认识第43页
        3.2.2 边坡岩土体参数取值第43-45页
        3.2.3 锚固工程受力第45-53页
    3.3 锚固工程适宜性评价第53-56页
        3.3.1 崩塌错落适宜性评价第54-55页
        3.3.2 滑坡防治适宜性评价第55页
        3.3.3 边坡坡面破坏适宜性评价第55-56页
    3.4 元磨高速公路DK259+835~902边坡治理工程适宜性评价第56-71页
        3.4.1 工点概况第56页
        3.4.2 结构面强度参数取值研究第56-59页
        3.4.3 边坡破坏模式分析第59-63页
        3.4.4 预应力锚索适宜性评价第63-64页
        3.4.5 锚索受力合理性评价第64-68页
        3.4.6 工程治理后边坡整体稳定性评价第68-71页
第4章 锚固工程治理效果的监测与预测评价第71-89页
    4.1 锚索预应力变化监测第71-73页
        4.1.1 预应力变化影响因素第71-72页
        4.1.2 锚索预应力损失估计第72-73页
    4.2 预应力变化趋势预测方法介绍第73-78页
        4.2.1 灰色系统模型第73-75页
        4.2.2 指数平滑模型第75-76页
        4.2.3 非线性回归模型第76-77页
        4.2.4 Verhulst预报模型第77-78页
    4.5 元磨高速公路K259十835~902预应力监测评价第78-85页
        4.5.1 工点概况及监测点布置第78-79页
        4.5.2 锚索张拉锁定的加载方案和测试过程第79-80页
        4.5.3 锚索拉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第80-83页
        4.5.4 正常运营阶段锚索拉力测试结果与分析第83-84页
        4.5.5 锚索张拉的相互影响第84-85页
    4.6 锚索预应力预测第85-89页
        4.6.1 锚索锁定阶段预应力预测第85-86页
        4.6.2 锚索长期工作阶段预应力预测第86-89页
第5章 边坡工程治理效果综合性评价第89-111页
    5.1 综合评价因素及分级标准第89-92页
        5.1.1 边坡地质条件因素第89-90页
        5.1.2 边坡防治工程因素第90-91页
        5.1.3 边坡宏观迹象因素第91-92页
    5.2 治理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92-97页
        5.2.1 评价原理介绍第92-93页
        5.2.2 隶属函数确定第93-95页
        5.2.3 权重向量确定第95-97页
    5.3 评价模型检算第97-103页
        5.3.1 元磨高速K259+890~902边坡治理效果综合评价第97-99页
        5.3.2 元磨高速K301+320~900边坡治理效果综合评价第99-100页
        5.3.3 京珠高速K108+221~466边坡治理效果综合评价第100-103页
    5.4 元磨高速公路工程边坡治理效果评价第103-111页
第6章 边坡治理效果评价与监测预警系统第111-119页
    6.1 软件系统的总体建设思路第111-113页
        6.1.1 功能要求第111-112页
        6.1.2 体系架构第112-113页
        6.1.3 技术支持第113页
    6.2 系统设计第113-114页
        6.2.1 安全设置第113页
        6.2.2 图形显示及资料查询第113-114页
        6.2.3 资料分析及系统维护第114页
    6.3 数据库设计第114页
        6.3.1 边坡基本信息字段第114页
        6.3.2 动态监测数据库设计第114页
    6.4 边坡动态监测系统第114-115页
    6.5 软件系统主要功能界面第115-118页
        6.5.1 边坡信息统计第115-116页
        6.5.2 资料查询边坡治理效果评价第116-117页
        6.5.3 系统登录第117-118页
    6.6 软件系统待完善内容第118-119页
结论与展望第119-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23-134页
附表第134-14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45-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力牵引控制系统多采样率参数辨识与状态估计方法研究
下一篇:铁路大型养路机械若干智能化关键技术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