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31页 |
1.1 空心微球的合成与应用 | 第8-20页 |
1.1.1 模板法合成空心微球 | 第9-14页 |
1.1.1.1 硬模板法合成空心微球 | 第9-13页 |
1.1.1.1.1 聚合物胶体粒子法 | 第9-10页 |
1.1.1.1.2 无机纳米粒子法 | 第10-13页 |
1.1.1.2 软模板法合成空心微球 | 第13-14页 |
1.1.1.2.1 乳液滴法 | 第13页 |
1.1.1.2.2 气泡法 | 第13-14页 |
1.1.1.2.3 自组装微囊法 | 第14页 |
1.1.2 牺牲模板法合成空心微球 | 第14-17页 |
1.1.2.1 柯肯达尔效应 | 第15-16页 |
1.1.2.2 电位置换反应 | 第16-17页 |
1.1.3 无模板法合成空心微球 | 第17-18页 |
1.1.4 空心微球的应用 | 第18-20页 |
1.1.4.1 空心微球应用于锂离子电池 | 第18-19页 |
1.1.4.2 空心微球应用于催化领域 | 第19-20页 |
1.1.4.3 空心微球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 | 第20页 |
1.2 纳米管的合成与应用 | 第20-29页 |
1.2.1 模板法合成纳米管 | 第21-25页 |
1.2.1.1 软模板法合成纳米管 | 第21-22页 |
1.2.1.2 硬模板法合成纳米管 | 第22-25页 |
1.2.2 无模板法合成纳米管 | 第25-27页 |
1.2.3 纳米管的应用 | 第27-29页 |
1.2.3.1 纳米管应用于催化领域 | 第27-28页 |
1.2.3.2 纳米管应用于生物领域 | 第28-29页 |
1.3 研究背景与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多功能PNIPAM/Fe_3O_4-ZnS杂化空心微球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 第31-45页 |
2.1 前言 | 第31-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6页 |
2.2.1 原料 | 第32页 |
2.2.2 PNIPAM空心微球的合成 | 第32-33页 |
2.2.3 PNIPAM/Fe_3O_4-ZnS杂化空心微球的合成 | 第33-34页 |
2.2.4 PNIPAM/Fe_3O_4-ZnS杂化空心微球的活细胞毒性测试 | 第34页 |
2.2.5 盐酸阿霉素的负载 | 第34页 |
2.2.6 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 第34页 |
2.2.7 测试与表征 | 第34-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2.3.1 PNIPAM/Fe_3O_4-ZnS杂化空心微球的合成步骤及结构表征 | 第36-41页 |
2.3.1.1 前驱体用量对于PNIPAM/Fe_3O_4-ZnS杂化空心微球形貌的影响 | 第37-39页 |
2.3.1.2 PNIPAM/Fe_3O_4-ZnS杂化空心微球结构表征 | 第39-41页 |
2.3.2 PNIPAM/Fe_3O_4-ZnS杂化空心微球的性能 | 第41-43页 |
2.3.3 体外药物释放的研究 | 第43页 |
2.4 结论 | 第43-45页 |
第三章 α-Fe_2O_3@MnO_2核壳结构纳米管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 第45-57页 |
2.1 前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3.2.1 原料 | 第46页 |
3.2.2 α-Fe_2O_3纳米管的合成 | 第46-47页 |
3.2.3 α-Fe_2O_3@MnO_2核壳结构纳米管的合成 | 第47页 |
3.2.4 α-Fe_2O_3@MnO_2核壳结构纳米管薄膜的制备 | 第47页 |
3.2.5 α-Fe_2O_3@MnO_2核壳结构纳米管光电化学测试 | 第47-48页 |
3.2.6 测试与表征 | 第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3.3.1 α-Fe_2O_3@MnO_2核壳结构纳米管的合成步骤与结构表征 | 第48-52页 |
3.3.2 α-Fe_2O_3@MnO_2核壳结构纳米管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52-54页 |
3.4 α-Fe_2O_3@MnO_2核壳结构纳米管光电化学性能 | 第54-55页 |
3.5 结论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73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