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前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1 国家的宏观政策推动是银校合作产生的外在原因 | 第9页 |
1.1.2 强劲的教育需求是银校合作产生的内在原因 | 第9页 |
1.1.3 银校合作作为融资的新渠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 第9页 |
1.1.4 银校合作存在的多种风险和问题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1 利于探索教育事业与金融行业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 第10页 |
1.2.2 利于加快高校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与高校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3 利于银行拓展业务范围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 第11页 |
2 银校合作概述 | 第11-15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2.2 银校合作的主要原则 | 第12-13页 |
2.2.1 平等自愿自主选择原则 | 第12页 |
2.2.2 互惠互利互信原则 | 第12-13页 |
2.2.3 投向准确、程序规范、共同发展原则 | 第13页 |
2.3 银校合作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2.3.1 银行为高校提供服务的内容 | 第13-14页 |
2.3.2 高校为银行提供服务的内容 | 第14-15页 |
3 内蒙古地区银校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25页 |
3.1 内蒙古地区银校合作现状 | 第15-17页 |
3.1.1 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能力不匹配 | 第15页 |
3.1.2 融资需求与银行提供的资金愿望不匹配 | 第15-16页 |
3.1.3 助学贷款存在风险 | 第16-17页 |
3.2 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3.2.1 科教兴国观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 | 第17页 |
3.2.2 现行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风险问题突出 | 第17-18页 |
3.2.3 政策压力导致高校过分追求超前发展 | 第18页 |
3.2.4 新政使得高校担保左右为难 | 第18页 |
3.2.5 利率风险带来不可预测损失 | 第18-19页 |
3.2.6 对银校合作缺乏系统的监督 | 第19页 |
3.3 高校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3.3.1 管理者和学生风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19页 |
3.3.2 收费主体错位抵质押权利难以实现 | 第19-20页 |
3.3.3 资金投向不合理 | 第20页 |
3.3.4 易发生财务风险 | 第20-21页 |
3.3.5 还款无保障 | 第21页 |
3.4 银行存在的问题 | 第21-25页 |
3.4.1 对高校评估不到位 | 第21页 |
3.4.2 贷款易产生规模风险 | 第21页 |
3.4.3 贷款集中度较高 | 第21-24页 |
3.4.4 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3.4.5 银行与学校潜力均未充分发挥 | 第25页 |
4 银校合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5-27页 |
4.1 政府层面原因 | 第25-26页 |
4.1.1 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引发银校合作风险 | 第25页 |
4.1.2 对银校合作的政策干预是银校合作风险的诱因 | 第25-26页 |
4.2 高校层面原因 | 第26页 |
4.2.1 缺乏市场意识阻碍银校合作发展 | 第26页 |
4.2.2 内部控制与监管不严导致银校合作问题不断 | 第26页 |
4.3 银行层面问题 | 第26-27页 |
4.3.1 缺乏创新活力和动力银校合作阻力重重 | 第26页 |
4.3.2 内部控制管理不严银校合作贷款陷入困境 | 第26-27页 |
5 应对内蒙古银校合作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 第27-32页 |
5.1 社会和政府层面 | 第27-28页 |
5.1.1 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用经济发展推动教育发展 | 第27页 |
5.1.2 建立健全政府政策和制度保障制度 | 第27页 |
5.1.3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高校贷款风险 | 第27-28页 |
5.1.4 政府需采取措施完善恶意欠款惩戒制度 | 第28页 |
5.1.5 加强监管力度推动银校合作发展 | 第28页 |
5.2 高校方面 | 第28-30页 |
5.2.1 转变观念重视借款风险 | 第28页 |
5.2.2 创建与高校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贷款管理模式 | 第28-29页 |
5.2.3 统筹规划科学测算信贷规模 | 第29页 |
5.2.4 坚持合理科学地分配原则调配贷款资金 | 第29页 |
5.2.5 对于助学贷款采取的措施 | 第29-30页 |
5.3 银行方面 | 第30-31页 |
5.3.1 转变观念寻找政府与银行目标的均衡点 | 第30页 |
5.3.2 加强监管力度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 第30-31页 |
5.4 双方配合方面 | 第31-32页 |
5.4.1 银行和高校都要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的合作方式 | 第31页 |
5.4.2 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 | 第31-32页 |
5.4.3 建立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 第32页 |
6 结语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作者简介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