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配水工程论文--管道防护与防腐论文

供水管道管壁腐蚀及摩阻系数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23页
    1.1 给水系统及管网概述第9-13页
        1.1.1 给水系统第9-11页
        1.1.2 供水管网第11-13页
    1.2 管垢第13-19页
        1.2.1 管垢的定义及形成第13-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 管垢的危害第19-20页
    1.4 管垢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0页
    1.5 本文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意义第20-23页
        1.5.1 研究背景第20页
        1.5.2 研究内容第20页
        1.5.3 研究意义第20-23页
2 化学腐蚀第23-39页
    2.1 化学腐蚀的定义及形成原因第23-25页
        2.1.1 定义第23-24页
        2.1.2 化学腐蚀形成管垢的原因第24-25页
    2.2 管垢的表观形态第25-27页
    2.3 管垢的元素组成及晶体结构第27-28页
        2.3.1 元素组成第27-28页
        2.3.2 垢层晶体结构分析第28页
    2.4 化学腐蚀稳定性分析第28-35页
        2.4.1 铁的稳定性分析第28-32页
        2.4.2 其他金属离子稳定性分析第32-35页
    2.5 化学腐蚀的影响因素第35-37页
        2.5.1 管道自身影响第35-36页
        2.5.2 温度、PH 对化学腐蚀的影响第36页
        2.5.3 溶解氧、余氯对化学腐蚀的影响第36-37页
    2.6 二次污染第37-39页
3 生物腐蚀第39-55页
    3.1 生物腐蚀现状第39-40页
    3.2 生物膜的微生物特征第40-42页
    3.3 对水质影响较大的几种主要细菌第42-48页
        3.3.1 异养菌(HPC)第42-44页
        3.3.2 铁细菌第44-48页
        3.3.3 氨氧化细菌(AOB)第48页
    3.4 有机物对细菌的影响第48-49页
    3.5 磷释放第49-50页
    3.6 细菌生长动力学第50-55页
4 管垢模型预测第55-67页
    4.1 管道综合分析第56-57页
    4.2 现有管道预测模型第57-60页
        4.2.1 灰色模型 GM(1,1)第57-58页
        4.2.2 遗传算法第58-59页
        4.2.3 粒子群算法第59-60页
    4.3 指数平滑法第60-67页
        4.3.1 指数平滑法理论简介第60-61页
        4.3.2 参数选取和初值确定第61-63页
        4.3.3 趋势调整第63页
        4.3.4 实例建模第63-67页
5 腐蚀和管垢第67-73页
    5.1 腐蚀第67页
        5.1.1 腐蚀的定义第67页
        5.1.2 腐蚀的控制方法第67页
    5.2 管垢的预防及清理第67-73页
        5.2.1 提高出厂水水质第67-68页
        5.2.2 合理选用管材第68-71页
        5.2.3 定期进行管网清洗第71-73页
6 结论及建议第73-75页
    6.1 结论第73页
    6.2 建议第73-75页
致谢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附录第83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冷屋顶对重庆办公建筑能耗及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都市圈内山地城镇旧城更新研究与实践--基于台北宜兰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