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哮喘现状概述 | 第11-12页 |
1.1.1 国内外患病形势 | 第11页 |
1.1.2 哮喘发病机理 | 第11-12页 |
1.2 哮喘的控制和治疗 | 第12-17页 |
1.2.1 临床治疗方案 | 第12-16页 |
1.2.2 速效β2 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 | 第16-17页 |
1.3 手性药物 | 第17-20页 |
1.3.1 手性的特点和意义 | 第17-18页 |
1.3.2 左旋硫酸沙丁胺醇 | 第18-20页 |
1.4 吸入制剂 | 第20-21页 |
1.4.1 肺部吸入给药 | 第20-21页 |
1.5 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 第21-24页 |
1.5.1 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消旋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质量研究 | 第24-42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2.3 三批样品稳定性考察 | 第29-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1页 |
2.3.1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 | 第31-36页 |
2.3.2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 | 第36-38页 |
2.3.3 三批小试制剂检测 | 第38-41页 |
2.3.4 稳定性考察 | 第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左旋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质量研究 | 第42-55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3-44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3.2.3 三批小试制剂的检测与稳定性考察 | 第45-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3.3.1 不同结合盐形式引湿性比较 | 第47-48页 |
3.3.2 粉末衍射结果比较 | 第48-50页 |
3.3.3 三批小试制剂检测 | 第50-54页 |
3.3.4 稳定性考察 | 第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雾化吸入溶液粒径分布与剂量递送研究 | 第55-68页 |
4.1 引言 | 第55-5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9-60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7页 |
4.3.1 标准曲线 | 第62-63页 |
4.3.2 粒径分布 | 第63-66页 |
4.3.3 剂量递送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左旋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药效作用研究 | 第68-89页 |
5.1 引言 | 第68-6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4页 |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69页 |
5.2.2 实验动物 | 第69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69-7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8页 |
5.4.1 动物模型建立 | 第74-77页 |
5.3.2 Power lab 多通道生理记录仪采集的实验曲线图 | 第77-80页 |
5.3.3 左旋、消旋硫酸沙丁胺醇雾化给药对肺功能的影响 | 第80-84页 |
5.3.4 雾化给药在性别方面的药效作用差异探讨 | 第84-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89页 |
创新之处 | 第89-90页 |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附件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