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商会概述 | 第10-15页 |
1.1 商会概念 | 第10-13页 |
1.1.1 狭义层面 | 第10-11页 |
1.1.2 广义层面 | 第11-13页 |
1.2 商会特征 | 第13-14页 |
1.3 商会与政府 | 第14-15页 |
2 中国商会立法 | 第15-22页 |
2.1 中国商会制度的历史 | 第15-17页 |
2.1.1 清末民初时期 | 第15-16页 |
2.1.2 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夕 | 第16页 |
2.1.3 改革开放后 | 第16-17页 |
2.2 商会立法的重要意义 | 第17-18页 |
2.2.1 改变商会生态结构紊乱的现状,确认商会社团法人地位 | 第17页 |
2.2.2 明确界定商会与政府的关系及职能划分 | 第17-18页 |
2.2.3 促进商会的治理结构完善 | 第18页 |
2.2.4 促进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18页 |
2.3 中国商会立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8-22页 |
2.3.1 商会法的规制对象 | 第19页 |
2.3.2 法律位阶 | 第19页 |
2.3.3 管理体制的变革 | 第19-20页 |
2.3.4 一地一业一会 | 第20-21页 |
2.3.5 商会职权的明示 | 第21页 |
2.3.6 工商联的地位 | 第21-22页 |
3 世界各地区商会立法模式及启示 | 第22-26页 |
3.1 世界各地区商会立法模式 | 第22-25页 |
3.1.1 英美法系模式 | 第22-23页 |
3.1.2 大陆法系模式 | 第23-24页 |
3.1.3 混合模式 | 第24-25页 |
3.2 世界发达国家商会立法的启示 | 第25-26页 |
4 我国商会立法的指导思想与立法体系 | 第26-30页 |
4.1 商会立法体系 | 第26页 |
4.2 商会法与商法的关系 | 第26-27页 |
4.3 商会法立法模式的选择及框架设计 | 第27页 |
4.4 商会立法指导思想、基本目的与基本原则 | 第27-30页 |
4.4.1 商会立法的指导思想 | 第27-28页 |
4.4.2 商会立法的基本目的 | 第28-29页 |
4.4.3 商会立法的基本原则 | 第29-30页 |
5 我国商会法主要制度构想 | 第30-34页 |
5.1 商会的设立 | 第30-31页 |
5.2 商会的内部治理 | 第31-32页 |
5.2.1 机构设置 | 第31页 |
5.2.2 机构运行机制 | 第31-32页 |
5.3 商会的职能 | 第32-33页 |
5.3.1 服务 | 第32页 |
5.3.2 自律与协调 | 第32页 |
5.3.3 代表 | 第32-33页 |
5.4 会员的权利与义务 | 第33页 |
5.5 商会的合并与分立 | 第33页 |
5.6 商会的解散 | 第33-34页 |
5.7 工商联 | 第34页 |
6 总结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
后记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