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钢-混凝土混合框架的特点 | 第9页 |
1.2 钢-混凝土混合框架的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1.3 钢-混凝土混合框架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试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结构实现“强柱弱梁”的总体思路 | 第14-17页 |
1.4.1 各国规范做法 | 第14-15页 |
1.4.2 最新研究成果 | 第15-17页 |
1.5 本文研究的必要性 | 第17页 |
1.6 本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弹塑性模型 | 第19-39页 |
2.1 概述 | 第19页 |
2.2 基于纤维模型的组合构件弹塑性模型 | 第19-26页 |
2.2.1 纤维模型简介 | 第19-20页 |
2.2.2 操作平台及纤维划分 | 第20页 |
2.2.3 材料强度取值规定 | 第20-21页 |
2.2.4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 第21-24页 |
2.2.5 材料的 F-D 曲线拟合 | 第24-25页 |
2.2.6 材料的 F-D 滞回关系 | 第25-26页 |
2.3 基于实体模型的组合构件弹塑性模型 | 第26-30页 |
2.3.1 实体模型简介 | 第26-27页 |
2.3.2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 第27-28页 |
2.3.3 单元类型选取及网格划分 | 第28-29页 |
2.3.4 边界及荷载添加 | 第29页 |
2.3.5 界面接触处理 | 第29-30页 |
2.4 弹塑性模型验证 | 第30-37页 |
2.4.1 静力弹塑性分析验证 | 第30-35页 |
2.4.2 动力弹塑性分析验证 | 第35-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混合框架的 PUSHOVER 分析与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 | 第39-55页 |
3.1 概述 | 第39页 |
3.2 算例设计 | 第39-40页 |
3.3 PUSHOVER 分析 | 第40-44页 |
3.3.1 Pushover 分析的主要步骤 | 第40-41页 |
3.3.2 侧向力分布模式 | 第41-42页 |
3.3.3 不同侧向力分布的结果比较 | 第42-44页 |
3.4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44-49页 |
3.4.1 时程分析的主要步骤 | 第44-45页 |
3.4.2 阻尼系数取值 | 第45-46页 |
3.4.3 地震波的选取 | 第46-47页 |
3.4.4 动力时程分析结果 | 第47-49页 |
3.5 PUSHOVER 分析与动力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 第49-53页 |
3.5.1 结构整体反应对比 | 第49-50页 |
3.5.2 结构局部反应对比 | 第50-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混合框架结构破坏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85页 |
4.1 结构破坏机制类型 | 第55页 |
4.2 参数定义说明 | 第55-57页 |
4.2.1 轴压比 | 第56-57页 |
4.2.2 极限弯矩比 | 第57页 |
4.2.3 线刚度比 | 第57页 |
4.3 极限弯矩比对破坏机制的影响 | 第57-71页 |
4.3.1 算例设计 | 第58-59页 |
4.3.2 结构能力曲线比较 | 第59-60页 |
4.3.3 破坏机制分析 | 第60-71页 |
4.4 线刚度比对破坏机制的影响 | 第71-77页 |
4.4.1 算例设计 | 第71-72页 |
4.4.2 结构能力曲线比较 | 第72页 |
4.4.3 破坏机制分析 | 第72-77页 |
4.5 本文建议值在不同轴压比下的适用性讨论 | 第77-83页 |
4.5.1 算例设计 | 第78页 |
4.5.2 结构能力曲线比较 | 第78-79页 |
4.5.3 破坏机制分析 | 第79-8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85页 |
5.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