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反洗钱基本理论问题 | 第14-21页 |
2.1 反洗钱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第14-16页 |
2.1.1 反洗钱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反洗钱的基本特征 | 第14-16页 |
2.2 洗钱行为的危害及表现形式 | 第16-19页 |
2.2.1 洗钱行为的危害 | 第16-18页 |
2.2.2 洗钱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18-19页 |
2.3 反洗钱的主要手段 | 第19-21页 |
2.3.1 法律手段 | 第19页 |
2.3.2 行政手段 | 第19页 |
2.3.3 经济手段 | 第19-20页 |
2.3.4 科技手段 | 第20-21页 |
第3章 域外反洗钱的法律实践及启示 | 第21-33页 |
3.1 国际反洗钱的法律实践 | 第21-25页 |
3.1.1 联合国 | 第21-22页 |
3.1.2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 第22-23页 |
3.1.3 欧盟 | 第23-24页 |
3.1.4 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 | 第24-25页 |
3.2 域外主要国家反洗钱的法律实践 | 第25-30页 |
3.2.1 美国 | 第25-27页 |
3.2.2 英国 | 第27-28页 |
3.2.3 德国 | 第28-30页 |
3.3 启示 | 第30-33页 |
3.3.1 严格客户身份识别措施 | 第30页 |
3.3.2 实行严密的交易报告制度 | 第30-31页 |
3.3.3 注重客户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 | 第31页 |
3.3.4 重视反洗钱合作机制 | 第31-33页 |
第4章 我国反洗钱法律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3-41页 |
4.1 我国反洗钱法律制度 | 第33-36页 |
4.1.1 《刑法》中的相关规定 | 第33-34页 |
4.1.2 《反洗钱法》 | 第34页 |
4.1.3 《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 | 第34-35页 |
4.1.4 《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 | 第35-36页 |
4.2 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6-41页 |
4.2.1 反洗钱刑事立法过于粗糙 | 第36-37页 |
4.2.2 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原则化 | 第37-38页 |
4.2.3 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形式化 | 第38-39页 |
4.2.4 反洗钱合作立法空洞化 | 第39-41页 |
第5章 对我国反洗钱法律制度完善的建议 | 第41-47页 |
5.1 完善反洗钱的刑事立法 | 第41-42页 |
5.1.1 扩大洗钱罪上游犯罪的范围 | 第41页 |
5.1.2 扩大洗钱罪的客观要件 | 第41-42页 |
5.1.3 加重洗钱罪的刑事责任 | 第42页 |
5.2 完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 | 第42-44页 |
5.2.1 完善非面对面客户身份识别措施 | 第42-43页 |
5.2.2 完善代理业务客户身份识别制度 | 第43页 |
5.2.3 严格国内政要身份识别和资金监测措施 | 第43-44页 |
5.3 完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 第44-45页 |
5.3.1 扩大反洗钱报告义务的主体范围 | 第44页 |
5.3.2 确立灵活性报告标准 | 第44-45页 |
5.4 完善反洗钱合作制度 | 第45-47页 |
5.4.1 健全国内反洗钱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 | 第45页 |
5.4.2 完善反洗钱国际合作措施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