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引言 | 第13-14页 |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 (二)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页 |
| 一、适足住房权的基本理论 | 第14-20页 |
| (一) 适足住房权的概念 | 第15页 |
| 1、词语表述 | 第15页 |
| 2、定义解释 | 第15页 |
| (二) 适足住房权中的权利结构 | 第15-20页 |
| 1、适足住房权的基本内容 | 第15-17页 |
| 2、适足住房权的权利主体 | 第17页 |
| 3、适足住房权的义务主体 | 第17-20页 |
| 二、适足住房权的国际发展历程 | 第20-27页 |
| (一) 住房权的产生 | 第21-22页 |
| 1、住房问题的产生 | 第21页 |
| 2、住房权利意识的形成 | 第21-22页 |
| (二) 适足住房权在国际上的确立 | 第22-24页 |
| 1、适足住房权的文本渊源 | 第22-23页 |
| 2、适足住房权开始进入国际公约 | 第23-24页 |
| (三) 适足住房权在国际上的发展 | 第24-27页 |
| 1、适足住房权被诸多国际公约所确认 | 第24-25页 |
| 2、适足住房权被诸多其他国际文件所确认 | 第25-27页 |
| 三、自然灾害后适足住房权的特殊性 | 第27-36页 |
| (一) 紧急情况 | 第27页 |
| (二) 特殊主体 | 第27-31页 |
| 1、特殊权利主体 | 第27-30页 |
| 2、特殊义务主体 | 第30-31页 |
| (三) 具体保护措施 | 第31-36页 |
| 1、紧急情况下的保护 | 第31-33页 |
| 2、永久性的解决方案 | 第33-35页 |
| 3、弱势群体的保护 | 第35-36页 |
| 四、自然灾害后适足住房权保护的实践 | 第36-46页 |
| (一) 国外自然灾害后适足住房权保护的实践:以巴基斯坦和美国为例 | 第36-39页 |
| 1、巴基斯坦 | 第36-38页 |
| 2、美国 | 第38-39页 |
| (二) 中国自然灾害后适足住房权保护的实践 | 第39-41页 |
| 1、政策法规指导 | 第39-40页 |
| 2、临时住所安排 | 第40页 |
| 3、各方力量汇集 | 第40-41页 |
| 4、灾后重建安置 | 第41页 |
| (三) 我国自然灾害后适足住房权保护的完善 | 第41-46页 |
| 1、国内法律体系的完善 | 第41-43页 |
| 2、国际法与国际文件的适用 | 第43-44页 |
| 3、具体措施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