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传统街区的建筑视觉场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第10页
    1.3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3.1 拓展理论第11页
        1.3.2 完善类型第11页
        1.3.3 历史意义第11-12页
        1.3.4 现实应用第12页
    1.4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5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1 文献查询第13页
        1.5.2 参数化计算第13页
        1.5.3 案例研究第13页
        1.5.4 比较分析第13-14页
    1.6 研究框架第14-15页
第二章 相关研究概述第15-19页
    2.1 建筑视觉场的概述及扩展第15页
        2.1.1 建筑场第15页
        2.1.2 建筑视觉场第15页
    2.2 国内建筑空间量化研究理论第15-17页
        2.2.1 风水形势理论第15-16页
        2.2.2 薛求理——建筑场论第16页
        2.2.3 熊明——建筑视觉场论第16-17页
        2.2.4 建筑空间量化研究的发展第17页
    2.3 国外建筑空间量化研究理论第17-18页
        2.3.1 西方早期理论第17页
        2.3.2 卡米洛·西特与D/H理论第17-18页
        2.3.3 芦原义信与D/H理论第18页
    2.4 小结第18-19页
第三章 传统街区视觉场的量化算法第19-33页
    3.1 视觉理论第19页
    3.2 概念阐释第19-20页
    3.3 参数化计算第20-29页
        3.3.1 参量设定第20-22页
        3.3.2 理想条件第22页
        3.3.3 简化模型第22页
        3.3.4 视点取样第22-23页
        3.3.5 参量计算第23-27页
        3.3.6 计算误差分析第27-29页
    3.4 连续型空间建筑视觉场参量讨论第29-31页
        3.4.1 视距参量第29-30页
        3.4.2 垂直视角参量第30页
        3.4.3 水平视角参量第30-31页
    3.5 小结第31-33页
第四章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建筑视觉场实例研究第33-72页
    4.1 实例选择第33-35页
        4.1.1 传统街区和传统街区视觉场第33-34页
        4.1.2 从平江图到平江路第34-35页
    4.2 传统街区建筑视觉场算法应用第35-42页
        4.2.1 研究范围第35-37页
        4.2.2 街道分区第37页
        4.2.3 场强计算第37-38页
        4.2.4 场强分布第38-42页
    4.3 可视化分析第42-47页
        4.3.1 视距参量第43-44页
        4.3.2 垂直视角参量第44-45页
        4.3.3 水平视角参量第45-47页
    4.4 局部空间形态分析第47-65页
        4.4.1 传统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第47-48页
        4.4.2 传统街道空间结点的分类第48-49页
        4.4.3 典型空间结点实例分析第49-65页
    4.5 传统街区更新改造方案评价第65-72页
        4.5.1 韦伯-费希纳定律的应用第66-67页
        4.5.2 平江路改造方案设定第67-68页
        4.5.3 改造前后视觉场参量数据分析第68-69页
        4.5.4 改造方案评价第69-72页
第五章 研究结论第72-76页
    5.1 研究创新第72-73页
        5.1.1 创建适宜计算街区空间建筑视觉场的算法第72页
        5.1.2 利用计算结果分析传统街区空间视觉场变化揭示空间属性第72-73页
        5.1.3 初步制定传统街区更新改造控制参数第73页
    5.2 研究前景第73-74页
        5.2.1 为街区空间建筑视觉场的量化提供方法支持第73页
        5.2.2 为传统街区改造评价奠定量化基础和进行评价体系初探第73-74页
        5.2.3 为旧城改造更新及城市设计提供新的指导设计的方法第74页
    5.3 研究不足第74-76页
        5.3.1 未考虑个体差异对建筑视觉场接收度的影响第74页
        5.3.2 未计算整个街区所有空间的建筑视觉场第74-75页
        5.3.3 未将环境因素纳入传统街区空间视觉场中进行考虑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代乾隆朝北海营缮活动研究
下一篇:基于格式塔知觉感知的CCRC内部公共空间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