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1页 |
1.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第17-22页 |
1.1.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介 | 第17页 |
1.1.2 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 | 第17-20页 |
1.1.3 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的缺陷 | 第20页 |
1.1.4 CLL预后及临床分期 | 第20-22页 |
1.2 B细胞的发育 | 第22-25页 |
1.3 巨噬细胞与吞噬作用 | 第25-30页 |
1.3.1 巨噬细胞分类及功能 | 第25-27页 |
1.3.2 巨噬细胞极化类型的调控 | 第27-29页 |
1.3.3 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过程 | 第29-30页 |
1.4 Fcγ受体(FcγR)分类及功能 | 第30-33页 |
1.4.1 FcγR的分类 | 第30-33页 |
1.4.1.1 依据结构分类 | 第31页 |
1.4.1.2 依据功能分类 | 第31-33页 |
1.4.2 FcγR在免疫系统中的功能 | 第33页 |
1.5 FcγR介导的信号转导 | 第33-39页 |
1.5.1 活化型FcγR的信号传导 | 第34页 |
1.5.2 抑制型FcγR的信号传导 | 第34-35页 |
1.5.3 Fcγ 受体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 | 第35-39页 |
1.5.3.1 磷脂酰肌醇3羟基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hydroxy kinase, PI3K) | 第35-37页 |
1.5.3.2 Bruton酪氨酸激酶(Btk) | 第37-38页 |
1.5.3.3 Rac激酶 | 第38-39页 |
1.6 肿瘤的免疫治疗 | 第39-41页 |
第二章 Ibrutinib在FcγR介导的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 第41-65页 |
2.1 前言 | 第41-42页 |
2.2 材料方法 | 第42-51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42-4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43-51页 |
2.2.3.1 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提取 | 第43-44页 |
2.2.3.2 Western blot | 第44-46页 |
2.2.3.3 免疫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检测 | 第46页 |
2.2.3.4 热聚IgG(heat aggregated IgG)的制备 | 第46-47页 |
2.2.3.5 小鼠骨髓衍生巨噬细胞的培养 | 第47页 |
2.2.3.6 药物细胞毒性检测 | 第47页 |
2.2.3.7 Rac活性检测(Rac activity assay, PBD pull down assay) | 第47-48页 |
2.2.3.8 吞噬作用检测(phagocytosis assays) | 第48-49页 |
2.2.3.8.1 制备调理的绵阳红细胞(Opsonizing sheep red blood cells, SRBC) | 第48-49页 |
2.2.3.8.2 吞噬作用测定方法 | 第49页 |
2.2.3.9 RNA提取 | 第49-51页 |
2.2.3.10统计学分析 | 第51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51-63页 |
2.3.1 Ibrutinib对单核细胞FcγR介导免疫反应的影响 | 第51-54页 |
2.3.2 Ibrutinib剂量实验 | 第54-56页 |
2.3.3 XID突变小鼠巨噬细胞FcγR介导的免疫应答 | 第56-57页 |
2.3.4 Ibrutinib对钙离子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影响 | 第57-59页 |
2.3.5 Rac导致FcγR介导的吞噬作用不受Ibrutinib影响 | 第59-61页 |
2.3.6 CD32在BtK磷酸化中起主要作用 | 第61-63页 |
2.4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三章 IFN-γ 可抵消Ibrutinib的副作用 | 第65-82页 |
3.1 前言 | 第6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5-70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65-67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67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67-70页 |
3.2.3.1 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提取 | 第67页 |
3.2.3.2 Western blotting | 第67-68页 |
3.2.3.3 免疫细胞因子检测 | 第68页 |
3.2.3.4 制备热聚IgG | 第68页 |
3.2.3.5 吞噬作用检测 | 第68页 |
3.2.3.6 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 | 第68页 |
3.2.3.7 单核细胞和NK细胞共培养 | 第68-70页 |
3.2.3.8 统计学分析 | 第70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70-81页 |
3.3.1 IFN-γ 可以逆转Ibrutinib导致的免疫抑制作用 | 第70-74页 |
3.3.2 IFN-γ 抵消Ibrutinib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 | 第74-78页 |
3.3.3 Ibrutinib对单核细胞-NK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影响 | 第78-81页 |
3.4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IFN-γ 极化NLCs提高抗体免疫治疗效果 | 第82-98页 |
4.1 前言 | 第82-8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3-88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83-84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84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84-88页 |
4.2.3.1 CLL患者血样采集 | 第84页 |
4.2.3.2 B-CLL提取 | 第84-85页 |
4.2.3.3 NLCs的培养 | 第85页 |
4.2.3.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和胞内标记分子 | 第85页 |
4.2.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85-86页 |
4.2.3.6 吞噬作用 | 第86-87页 |
4.2.3.7 MTS检测细胞活力 | 第87页 |
4.2.3.8 B-CLL细胞的杀伤效果(Annexin V/PI staining) | 第87页 |
4.2.3.9 B-CLL的吞噬作用检测 | 第87-88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88-96页 |
4.3.1 NLCs的培养,形态学鉴定和表型特征 | 第88-90页 |
4.3.2 IFN-γ 调控NLCs中与M1/M2表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90-92页 |
4.3.3 IFN-γ 增强NLCs的吞噬作用 | 第92-94页 |
4.3.4 IFN-γ 有助于抗体免疫治疗中NLCs清除B-CLL | 第94-95页 |
4.3.5 IFN-γ 增强NLCs的吞噬作用 | 第95-96页 |
4.4 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98-10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2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